鳖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肝病实脾,但是实脾不等于补脾 [复制链接]

1#

慢性炎症由于正气耗损,邪气留连,病情缠绵,每呈现正虚邪实,寒热夹杂,气血失调等错综复杂的证象,与一般急性炎症较有规律性的临床表现不同。所以,治疗较为困难。

临证时,应根据四诊所见,结合疾病所累及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进行辨证,在立方遣药上,要注意调整其阴阳的偏盛偏衰,方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慢性肝炎宜遵“肝病实脾”的原则

急性传染性肝炎若失于治疗,或治不彻底,以致湿热羁留,气血失调,正气受损,则转为慢性。据我临床所见,慢性肝炎以右胁疼痛、纳差、腹胀、倦怠乏力、肝脏肿大为主要表现。

“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胁。”

“肝病者,两胁下痛。”

“肝者,罢极之本。”

“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复杯。”

——《黄帝内经》

这些肝病症状,如病在两胁,胁痛,乏力和肝大等,与慢性肝炎病象颇为相似。这说明,从中医角度来看,慢性肝炎的病位也在“肝”。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分析其病机。一方面,湿热作为肝炎致病因素,会持续残留,引发肝郁气滞。随着病情的发展,气滞逐渐转化为血瘀,久而久之,肝血瘀阻的情况就会出现。气滞和血瘀既是湿热入侵的后遗症,又是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的原因。简而言之,湿热、气滞和血瘀三者都属于“实证”。另一方面,湿热会损害正气,而气滞和血瘀又会加重脏腑功能的紊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会逐渐演变为脾虚、气血两虚、肝肾阴虚等虚证。这些病理变化因人而异,且在不同的病程阶段都有可能出现。因此,临床上常常会出现各种兼夹证型的情况。

历代医家对肝病的论述颇多。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上工治未病,中工不晓相传,惟治肝也”。

——《金匮要略》

指出了治疗大法应从调理整体的脏腑间关系出发,尤应注意“实脾”。若见肝只知治肝,无异自缚手足。

据我临床体会,这种从整体观念出发,特别是“肝病实脾”的理论,对治疗慢性肝炎,具有指导意义。盖脾胃为仓廪之官,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以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为后天之本。且“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滋养肝脏。

在慢性肝炎患者中,多伴有食少腹胀,乏力倦怠等脾失健运征象,它是由肝病本身所引起,但同时又反过来加重肝炎病情,若不及时调理,则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我认为,所谓“实脾”,不只限于“补脾”,而是指调理脾胃运化功能,使之恢复正常。因于湿热者,宜清化,邪去而正安,祛邪即“实脾”。

湿热困脾者,宜茵陈平胃散:茵陈、苍术、陈皮、厚朴、甘草。

肝脾湿热者,宜柴平汤:柴胡、黄芩、半夏、苍术、陈皮、厚朴、甘草。

肝郁脾湿者,宜四逆平胃散:柴胡、枳壳、白芍药、苍术、陈皮、厚朴、甘草。

脾虚者,宜补,如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甘草。

兼血虚者,归芍六君子汤:上方加当归、白芍药。

兼肝郁者,柴芍六君子汤:上方加柴胡、白芍药。

后二者也可用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药、白术、茯苓、薄荷、甘草、生姜、大枣加减。

在临床上,我还根据慢性肝炎患者常有轻重不等的脾气虚弱表现,主用白术、茯苓、党参、黄芪等健脾益气为基础,随其兼证加减化裁。

如湿热逗留者,选加焦山栀、茵陈、泽泻、藿香、薏苡仁、冬瓜仁、白蔻、陈皮等芳化清利湿热之品。

肝郁脾虚者,选加柴胡、黄芩、白芍药、郁金、香附、泽泻、陈皮、麦芽等舒肝解郁之品。

肝脾两虚者,选加当归、白芍药养肝血,柴胡、升麻升举阳气。

慢性肝炎有时尚可见到肝肾阴虚和气滞血瘀者。

前者宜滋养肝肾、柔肝和络,方如一贯煎:生地黄、枸杞、北沙参、当归、麦门冬、川楝子。

后者宜疏肝理气,活血祛瘀,方如柴芍疏肝散:柴胡、白芍药、枳壳、川芎、陈皮、甘草,加茜草、丹参、鳖甲等。

但要注意的是,养阴要防滋腻碍脾,行气活血要勿损伤中气。至于肝肾阴虚而又脾虚消化功能弱者,补脾药应选甘淡之品,如山药、扁豆、薏苡仁、莲子、谷芽、麦芽之类,刚燥之品不宜。总之,以调护脾胃为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