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一粒仅3克的片仔癀被炒至元,单价比黄金还贵,生产企业市值突破亿,成了中药界“法拉利”。可到了年,二手市场价格暴跌到元左右,股价蒸发一半,曾经被疯抢的“神药”突然无人问津。这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资本套路?
一、从宫廷秘药到资本狂欢:片仔癀如何炒上天价?
1.百年秘方被包装成“药中茅台”
片仔癀源自明朝御医秘方,含牛黄、麝香等稀缺药材,本就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但资本盯上它后,直接把“国家绝密配方”“年产量有限”的标签炒成了“包治百病”的玄学——甚至有人说它能抗癌、美容,活生生把中药变成了“奢侈品”。
2.黄牛和机构联手割韭菜
-饥饿营销玩到极致:官方嘴上喊着“产能不足”,实际控量放货,药店常年缺货。黄牛趁机用麻袋囤药,转手元卖给刚需,年某药店上架30分钟就被抢空,排队的人急得直跺脚。
-股市机构煽风点火:当时分析师疯狂吹“片仔癀比茅台更稀缺”,散户跟风冲进股市,股价从上市时的几十块暴涨50倍,市值冲到亿,连大妈都在说“囤片仔癀比买房靠谱”。
3.明星网红把它捧成送礼神器
明星代言、网红直播疯狂洗脑:“吃一周片仔癀,皮肤透亮到发光”“送领导比茅台有排面”。甚至有老板买一整箱片仔癀当商务礼品,觉得“中药养生又高端”,越贵越有人抢着买。
二、神话破灭:千亿巨头怎么摔得这么惨?
1.疫情红利退潮,需求一夜归零
年疫情时,片仔癀被炒作成“抗病毒神药”,但疫情结束后,大家发现这药根本不能防新冠。更有人吐槽:“花买的药,效果跟20块的消炎药差不多,吃完还烧心。”
2.竞品杀价+产能暴增,稀缺性成笑话
-替代药卷到飞起:安宫牛黄丸、复方鳖甲软肝片等竞品价格不到片仔癀一半,疗效还差不多,肝病患者转头买便宜药。
-人工麝香技术突破:以前依赖天然麝香限制产能,现在人工麝香量产,片仔癀年产量翻了3倍,黄牛囤的货砸在手里,只能元贱卖,有人哭着说“囤了粒,亏了12万”。
3.资本跑路,股价跌成“狗不理”
年片仔癀市值亿,年只剩亿,机构疯狂抛售。更惨的是黄牛,当年元收的货,现在元都没人要,某药材市场老板感叹:“以前收片仔癀按粒算,现在按斤称,跟大白菜似的。”
三、谁为这场泡沫买单?普通人最惨
1.跟风买药的散户血本无归
不少人听信“只涨不跌”的鬼话,囤了几十粒等涨价,结果砸手里只能原价转卖,甚至有人为了回本,在朋友圈低价吆喝:“片仔癀便宜出,买三送一!”
2.企业口碑崩了,研发还落后
片仔癀这几年忙着涨价割韭菜,年研发投入反而降了19%,创新药没啥进展,全靠老配方撑着。反观竞品都在搞AI制药,片仔癀还在玩“秘方稀缺”的老套路,活该被市场抛弃。
3.中药行业被连累,公信力暴跌
从阿胶到片仔癀,资本把中药炒成金融产品,老百姓现在看见“名贵中药”就觉得是智商税。有中医大夫叹气:“真正好的中药被这些炒作搞臭了,现在患者都问我‘这药能炒吗’,怎么治病?”
四、当资本退潮,只剩一地鸡毛
1.别信“包治百病”的鬼话
片仔癀对肝病确实有辅助疗效,但健康人吃它就是交智商税。医生提醒:“是药三分毒,没病别瞎吃,真养肝不如少喝酒、早点睡。”
2.企业得靠产品说话,不是炒作
片仔癀要是把炒作的钱拿去研发新药,比如推进“温肺定喘颗粒”的临床试验,也不至于现在靠卖化妆品续命(没错,它现在主打珍珠膏)。
3.监管该出手治治炒药党了
药材稀缺不是炒作理由,建议学茅台控价:实名限购、溯源码追踪,让黄牛没空子钻。不然下次不知道哪个中药又被炒成“天价神药”,坑的还是老百姓。
资本炒作的泡沫总会破灭,当片仔癀从“药中茅台”跌回普通中药,留给行业的思考远不止于此——毕竟,真正的价值从来不该由炒作定义,而是疗效与良心。
1.《片仔癀售价回归正常》-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8)
2.《片仔癀年报:研发投入下滑19%》-中国经营报(.4)
3.《中药市场监管新规》-国家药监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