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最好 http://m.39.net/pf/a_4323074.html相传唐朝诗人李白游历西洞庭时曾泛舟湖上,毡帽不慎落入湖中,毡帽湖因此得名,因感慨湖乡美景,还留下了“小舟追天边,鱼儿欢作伴。腹饥采香莲,口渴柑橘甜。”的诗篇。西洞庭管理区毡帽湖村虽有着“鱼儿欢游、香莲饱腹”的田园风光,但10多年前,村民们却是守着“美景”过着穷日子。11月17日,记者在毡帽湖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生态养殖水塘连成一片,大棚蔬菜一垄接一垄,收割机造访过的稻田似乎正唱着田野欢歌。让贫困的毡帽湖村蜕变成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美丽乡村的,正是村支部书记*长明。近年来,在他的带领下,毡帽湖村先后成立了水产生态养殖合作社、果蔬专业合作社和浩鑫农场,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和特色产业发展的共同致富新路子。“鱼鳖共舞”让水产养殖起死回生“一个村想致富,不能只依赖*府扶持,必须要发展特色产业。”“搞农业除了能吃苦,还要有想法、有闯劲、有技术。”中等身材、皮肤黝黑、双手布满厚茧的*长明谈起农业来头头是道。*长明这位53岁的汉子,从外表上看,有农民地道的“土”气,但他的话语中、思想里透露出的却满是“洋”味。随着西湖农场的改制,年,原在农场工作的*长明被任命为毡帽湖村支部书记。当时,正值水产养殖的低谷期,很多村民亏损严重,村里经济一片萧条,作为一名从常德农校水产专业进修过的技术员,看到村民纷纷清空鱼塘另寻出路,他深感痛心。如果摒弃水产养殖传统产业,怎样才能让毡帽湖村村民发家致富?是一直萦绕在他心中的结。经过苦苦思索,*长明认为,毡帽湖村有着优良的水域养殖资源和传统,发展水产养殖应该是一条好路子。接下来,*长明开始摸索,并劝导村民继续发展水产养殖,但在当时他的劝导并没有令多少人动心。“我知道村民之前都亏怕了,如果自己不带头搞出点名堂来,村民也不敢去搞。”*长明有个观点,“自己不能富,不能当干部;如果只顾自己富,那就不配当干部。”随后,他决定先行先试,承包了几十亩鱼塘,先后尝试了鳜鱼精养、美国叉尾鮰套养、*鳝套养等多种模式,但最终都没有形成规模效益。“我们最大问题是没有瞄准市场!”深刻反思之后的*长明,意识到只有将目标瞄准新市场,生态水产养殖才有出路。随后,通过对周边区县养殖场的多次考察,他将目标锁定在“鱼鳖混养”模式上。
立说立行。当年*长明带着同样看好这一商机的村民杨文正和丁德明开始了“鱼鳖混养”之路,成为全市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但在刚开始时,由于没有太多经验可借鉴,投放的鱼苗品种没有搭配好,饲料浪费严重,成本大幅超过预期,鱼塘的水质也急剧恶化,*长明尝尽了苦果。一贯善于钻研的*长明,在一次次失误的尝试中,终于摸索出了合理混养的独特经验,创办了一套完整的生态化养殖模式,即让名贵鱼与常规鱼、肉食性鱼与草食性鱼、吃浮游微生物的鱼与吃饲料的鱼合理搭配混养,让蛋白质合理循环,最大限度节约饲料。每亩投放规格为50-克的仔鳖30-80只,作鱼塘的“义务清洁工”,及时吃掉死鱼,以防死鱼破坏水质。另外,每年投放大量-克的鳖鱼,通过两年的生态化养殖,长到克以上再卖出去。这样,既涨价又增重,养鳖鱼的利润就提高了很多。每亩还投放乌鳢、鳜鱼、*颡等鱼苗各10-30条,让它们去吃掉商品价值低的小鱼小虾,从而保障商品价值高的鱼的饲料供应,使饲料发挥最大效益。效益最有说服力,因“鱼鳖混养”的投入成本低、风险较小、经济效益好,*长明自己也尝到了甜头。到第二年约一半村民跟了上来,渐渐的,毡帽湖村的水产养殖开始起死回生、峰回路转。年,毡帽湖水产生态养殖合作社正式成立,生态水产养殖也渐成规模。全体社员在他的毫无保留的耐心指导下,都采用了这种混养模式,养殖效益一年胜过一年。村民们的信任让*长明既感欣慰又感责任巨大。因担心鱼塘发生意外事故导致村民亏损,这么多年来,*长明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清晨都要到那些不擅经营村民的鱼塘、田地转一圈。年9月3日早晨6点,他发现张泽新家的22亩鱼塘有疫情,大量鱼浮头,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可能损失20万元以上,张泽新家就会倾家荡产!*长明一边通知张泽新,一边通知全体村干部和部分村民前来帮忙,开增氧机,撒增氧粉,打捞病鱼死鱼多市斤,基本控制了疫情。事后谈起这件事,张泽新眼睛发红:“有*书记这样的村干部,是我们的幸事啊……”目前,合作社在他的带领下独创了“生物防治鱼病代替药物防治技术”,避免了药物污染,提高了效益。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区”。发展至今,合作社共有养殖户58户,年销售商品鳖50余吨,“毡帽湖洲牌”生态养殖高仿野生甲鱼成为抢手货,绝大部分销往广东、陕西、四川等地,养殖户年纯收入最多的达到20万元以上,村民的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大棚蔬菜助民“点土成金”在村里人看来,*长明不仅胆大敢闯,而且想法超前。虽然鱼鳖混养得到迅速推广,但并非所有村民都干起生态养殖。即使*长明提供了信息,交给技术,传授了经验,有的村民依然养不好鱼鳖、种不好田。有的甚至也连连亏损,生活十分困难。*长明认识到,一个村要兴旺,养殖业、种植业必须一起抓。年,*长明开始探索种植业发展的新路子——大棚蔬菜种植。可是,这条新路子要比生态养殖更不被人所接受。对习惯种植甘蔗的毡帽湖村民来说,大棚蔬菜完全是个新事物。甘蔗大户付建*曾表示,在毡帽湖搞设施蔬菜是件不敢想的事,哪个敢冒这么大的险呢?不仅如此,就连有些专家也认为,毡帽湖温差太大,不适宜种植大棚蔬菜。但执着的*长明,却始终坚信大棚蔬菜会给毡帽湖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当年,毡帽湖果蔬专业合作社在村民的将信将疑中成立。*长明带领一部分村民小面积试种了辣椒、茄子、丝瓜、冬瓜等品种。头年来势就不错,特别是发展辣椒长势最好,效益也最高。随后,专业合作社适当地扩展了辣椒种植面积。*长明告诉记者,常德人春、冬两季吃的辣椒主要是依赖海南、安徽两省。如何让本地辣椒越冬,在市区两级蔬菜技术人员的协助下,*长明开始潜心带领村民研究“秋延后”辣椒的种植。经过不断摸索,*长明发现“秋延后”辣椒种植的关键在于保鲜技术。为了攻克保鲜技术难关,*长明专门从安徽和县引进了最新的在田保鲜栽培技术。为了随时对大棚温度进行跟踪测量,一遇天气变化*长明就往大棚里跑,妻子忍不住抱怨说:“对儿子都没这么精心过。”*长明回应说,“孩子是自家的宝贝疙瘩,这辣椒说不定就是全村人的金疙瘩了。”果然,大棚辣椒成了毡帽湖村的金疙瘩。年,村民付建*建了2亩多的大棚,一季大棚纯收入就超过1.5万元。付建*告诉记者,当年他也算是毡帽湖村的风云人物,他种过甘蔗、白菜、冬瓜等,但都没见什么效益。特别是有一年投资3万多,种了40亩西瓜,得到的回报仅仅元。由于年年亏损,有几年生活过得十分拮据,在万般无奈下还向*书记借过0元钱,一度对种地失去了信心,干起了打米的生意。直到开始搞大棚蔬菜种植,才知道种地原来也如此赚钱。去年,付建*种了12亩大棚辣椒,收入达到14万元。“种了大半辈子地头一次看到这么多钱,你看我的越野车就是种辣椒赚的。”付建*笑得合不拢嘴,今年他预计大棚辣椒销售收入将超过25万元。一石激起千层浪。大棚辣椒的良好效益如一针兴奋剂,扎在了毡帽湖每一个村民心里,村民们热情迅速高涨。*长明顺势而为,在市区两级的大力支持下,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立了一个专业化、高标准的大棚秋延辣椒生产基地。今年,全村种植大棚辣椒近多亩。市农委、市蔬菜办在全市大力推广了毡帽湖果蔬专业合作社种植的“秋延后”辣椒技术。省蔬菜办、省农科院等部门领导和专家考察后称赞说:“毡帽湖果蔬专业协会种植‘秋延后’辣椒成功是一次重大突破,技术达到省内一流,国内领先水平。”科技种田托起田野希望土地是农民的希望。但早些年,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种田效益差,耕地抛荒现象比较严重。决不能让田地荒废!*长明一边带领群众发展养殖、种植蔬菜,还一边投身水稻种植研究。年,他租用了村民们抛荒的亩水田种植水稻,获单产公斤每亩,每亩获纯收入多元。尝到甜头之后,年,他租用了亩种植稻谷,其中亩种植双季稻,其余的种植一季稻,共收稻谷60多万公斤。双季稻每亩获纯收入-元,一季稻-元。接着,*长明创办了浩鑫家庭农场,养鱼98亩,种植水稻近千亩。去年,由于自然灾害严重,日照不足,湘西北水稻单产普遍下降。可*长明依然获得了单产公斤每亩、每亩纯收入元的好成绩。*长明还告诉记者,近千亩的田地,他去年长期只雇用一人!他说:“这主要是依靠科学种田、机械化种田。”*长明说,过去我们用水牛耕地,一头牛,一个劳力,一天只能翻耕两三亩,还要整田两三天才能插秧,他雇用七八台机械,忙碌十多天,亩水田就整好了,并且不再用人工插秧。过去,一名插秧能手一天只能插秧一亩多,现在,一个壮劳力撒播稻种一天可达上百亩。不过,撒播稻种风险比较大,要掌握好天气预报,管理难度也比较大。于是,*长明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