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被团鱼挑逗的不止是味觉 [复制链接]

1#

被团鱼挑逗的不止是味觉

甲鱼,字老鳖,号守神,小名团鱼、脚鱼等,混名王八,乌龟的远房亲戚。汉《神农本草经》等都有鳖的记载。西晋陆机、潘尼的《鳖赋》曰:“穹脊连胁,玄甲四周”“尾不副首,足不运身”“缩头于壳内”“盘跚而雅步”。在生产队农闲时,父亲总会去下垟河或荡浃里推螺蛳或?蜋儿,运气好的时候会捉到团鱼。一日傍晚,父亲推螺蛳回来,手上提着一只团鱼,一进门就高兴地说:“今天运气好,推到一只团鱼!”边说边把团鱼放在脚盂头里,并且叮嘱我不要用手去捉。我充满好奇偷偷观察,见团鱼一动也不动地趴在脚盂头里,长得较丑,灰不溜秋的,其背呈圆形,嘴巴尖尖,眼睛细小,这家伙的头一忽儿伸得老长往外探,一忽儿缩到壳里。用手指一按团鱼背,头就伸出来。手指一戳头,又缩进壳里。反复试了几次,觉得好玩。谁知一不小心,手指被团鱼咬住了,甩也甩不掉,痛得直哭。父亲闻声跑过来,见此,马上拿起菜刀将它的头砍了下来,才解了围。父亲说:“团鱼很凶,咬住东西就不会放的,打雷也不放的,以后要小心啊!”经过这次“教训”之后,我碰到团鱼都心有余悸。父亲把团鱼剖开,挖出内脏,肚里还有好多卵,金*金*的。父亲把团鱼剁成块。此时,母亲已烧好一镬开水,把团鱼块和卵倒进镬里,放上几片姜,盖上镬盖,先用大火煮,然后用小火慢炖。漫长地等待过去了,母亲一揭开镬盖,整个老屋顿时热气腾腾,一股肉香扑鼻而来。我贪婪地向镬里瞧了瞧,汤汁白中透*,肉是白白的,鲜香异常。母亲把盐、葱花等加进去,用镬戳搅拌几下,给我们每人盛上一碗团鱼汤。汤很甜很甜,肉很鲜很鲜!吃了一碗汤,我们都嚷着还要。母亲给我们盛了饭,把团鱼汤泡进饭里。那个美味啊,至今难忘。有时母亲把团鱼进行鲜炒,肉质Q弹有嚼劲,味蕾迅间爆炸,余味在舌尖上打转。背甲边的那些“裙肉”,软溜滑口,富含胶质,稍作停留,嘴巴就被粘住。每次吃完后,父亲都要把那背甲留起来,说是晒干做药用,会有人来收购的。当时,我也是似懂非懂。稍微长大后,我就与小伙伴们一起去钓团鱼。其钓法与钓鳝儿差不多。先到店里买一包小的缝衣针,再到母亲那里拿一些织网的尼龙线,削几根树枝或竹片,图省事的话就用竹箸。把尼龙线穿过针眼在针身中间打个结,留两三尺长作钓线,绑在树枝或竹片上,团鱼钩就算做好了。钓饵用小鳝儿,把钩穿在其中就行了。团鱼有喜洁怕脏、喜阳怕风、喜静怕惊的习性。横河头等地是它最适宜的场所。一天下午,我与小伙伴挈着装满团鱼钩的竹篮,来到离村子较远的横河头。水底有草,不似岸上一蓬蓬、一丛丛。它们漂浮在那里,如马尾,如拂尘,如绸绢,如丝巾,绿绿的,油油的,任涟漪轻抚,幽幽于水底,翠色何曾逊杨柳。我们每隔十来步插一枚钩。等二十多枚钩放完,天已快黑了。此时,水面上弥漫起缕缕雾气,清凉的水,清凉的风,心也悠悠的。偶有鸟儿贴水扑愣愣地飞过,一群蜻蜓围在水草边,似想跟着我们回家。远处的村里已是炊烟袅袅。吃了晚饭,洗了澡,我们屋旁下河儿的榕树下乘凉。看天上的繁星,听周边的虫鸣,心里却在想象着团鱼上钩的情景。直到夜深,乘凉的人几乎都散去,我们才各自回家。好不容易有了点睡意,小伙伴就来敲门了,他比我还急。我们干脆早点去收钩。四周还是一片黑暗,我们利用手电筒的光线,依次收钩,一枚、二枚、三枚……都十来枚了,连个团鱼的影子都没有。心里不免紧张起来。我正失望着,小伙伴忽然叫起来,有了——随即一只大团鱼被拖出了水面。说来有意思,那晚我们共收获了二只甲鱼,刚好对半分。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父亲也去世了,原来的那个地方,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工厂,一幢幢楼盘,一个个小区……聪明的人们,让这里演绎着繁华,可是我的心里却没有太多的惊喜,只有遗憾!团鱼在我国历史上渊源流长。西周就设有“鳖人”,专为帝王捉团鱼。春秋时范蠡的《养鱼经》中就有“内鳖则鱼不复生”的话。战国时孟轲、荀况和汉末的《礼记》中分别记述了鱼和团鱼的重要,并强调不准捕捉幼团鱼,以保护资源。唐肃宗立“放生池”81所,主要放生龟、鳖等水生动物。这与唐朝盛行的佛教“行善事,勿杀生”的教义是分不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是最早出现资源保护的国家之一。团鱼肉具有鸡、鹿、牛、羊、猪5种肉的美味,这是其他帅哥动物所没有的。故素有“美食五味肉”的美称。团鱼的许多吃法远古时候就有了。《诗经》有“包鳖”之法;《礼记》有“濡鳖”;《楚辞》有“胹鳖”;长沙马堆出土的食谱中就有团鱼;北魏《齐民要术》载有制“鳖臛”之法;《清异录》记有唐宫廷名菜“遍地锦装鳖”。“鳖蒸羊”是南宋的一道宫廷名菜。据说,古人以鱼与羊两个字组成“鲜”字,又因北人以羊为鲜,南人以鳖为美。南宋时经常南菜北烹。“鳖蒸羊”可说是集南北鲜美于一盘,既足以为美食家所称道,又名正言顺地成了国宴上常备佳肴之一。清童岳荐编撰的《调鼎集》中列举了十几种烧制团鱼的方法。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了团鱼六种烹饪法。这两种典籍中都记载了一种叫“带骨甲鱼”的菜肴。《随园食单》这样记载:要一个半斤重者,斩四块,加脂油三两,起油锅煎两面*,加水、秋油、酒煨;先武火,后文火,至八分熟加蒜,起锅用葱、姜、糖。甲鱼宜小不宜大。俗号“童子脚鱼”才嫩。团鱼的滋味鲜美不在肉,而团鱼四周的柔软部分,下垂似“裙”,故名“裙边”。其味胶质浓濡,不肥不腻,细嫩鲜香,入口时令人回味无穷。相传五代时,有一位名为谦光的僧人精于饮食,平时酒肉不忌,曾说过:“鹅生四只脚,鳖著两重裙”。可见他对鹅掌和鳖裙的喜爱。有趣的是,谦光并不是喜欢团鱼裙的第一位僧人。宋江休复的《江邻几杂志》载:“客有投晋云寺中宿者,僧为具馔馐,鳖甚美,但讶其无裙耳”。比团鱼肉更诱人的裙边,当然是让烧火的和尚偷吃了。宋仁宗一次召见江陵县令张景时问:“所食何物?”张回答说:“新粟米炊鱼子饭,嫩冬笋煮鳖裙羹。”惹得宋仁宗羡慕不已。由此,团鱼裙成为点缀餐桌的一道名菜而享誉天下。据史书记载,从明代至清末,皇宫御膳中常提到的“水八珍”与“中八珍”中,都无不列有“裙边”这一珍。民间有“鲤鱼吃肉,王八喝汤”的说法,意思是吃鲤鱼在食其肉,而吃团鱼则在于喝汤。因为团鱼营养全面,最适宜于做汤喝,这样更能起到大补的作用,所以团鱼的一般吃法是做汤。团鱼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上等筵席的优质材料,还可作中药材料入药。其富含动物胶、角蛋白、铜、维生素D等营养素,能够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及调节人体的内分泌功能。团鱼的腹板称为“龟板”,是名贵的中药,有滋阴降火之功效,还对头颅外伤遗留下来的顽固性头痛有很好的疗效。在团鱼身上,找不到丝毫的致癌因素,也因此身价大增。说说团鱼的趣事。“染指”是一个常用的词,比喻分取非份的利益。据《左传》载:郑灵公元年,郑国大夫子公与子家一起上朝,忽然子公的食指无缘无故地颤动起来,就对子家说:“以前我的手指头颤动的时候,都预示着有异味可尝,看来今天又有好吃的东西了。”入朝后,果然见厨师在杀鼋(大鳖)。俩人不觉好笑。子家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郑灵公。等鳖烧熟以后,郑灵公将鳖肉分食众臣,唯独不给子公。这本来是开玩笑的事情,可是子公觉得伤了面子,一气之下,就伸指向盛团鱼的鼎里蘸上点汤,尝尝滋味就走了。于是后人就将这件事情称为“染指于鼎”。团鱼堪称美味珍品,常是款待名人显客不可缺少的。抗战前夕,京剧大师梅兰芳在徐州上演《霸王别姬》,全城轰动。演出结束后,东道主设宴饯行。席中有一道菜,一只白瓷盆内几只团鱼漂浮在汤上,四爪张开,盆底是块块鸡肉,用筷子一拨,团鱼的甲、壳、肉即行分离,食之其味似鸡似蛙,鸡块也酥如豆腐,入口即化。梅先生赞尝不已,问侍者此菜何名?答曰:“霸王别姬”。诸客闻之,莫不拍案叫绝。原来,鳖与别,鸡与姬,都是谐音,鳖鸡就是“别姬”,配合得如此巧妙,令人捧腹不已。永嘉场有句俗语:“团鱼生卵冇钟音。比喻事情后来不知音信了,满月冇回信,说某人嘴上冇毛办事不牢靠。我是个俗气至顶的人,见山是山,见海是海,见花是花。唯独一见到团鱼,思绪开始混乱,心潮开始澎湃,舌尖开始僵硬,口水开始横溢,被团鱼挑逗的不止是味觉。雕龙堂主:世务农,乡下娃;打过工,一路爬;躺中枪,受过罚;敲键盘,泡书吧;撰专集,装儒雅;听鸟鸣,煮茗茶;对青山,举流霞。圣贤岂殊途,人事有穷达。接地气,访民间;览姿态,铸铁肩;赏丰韵,披赤胆;踏名川,学青莲;怀慈悲,种蓝田;千千结,付笔尖。问予何故独安然,心寄空澄天地宽。转载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