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柴胡汤特色医案看看经方如何表里兼治 [复制链接]

1#

导读

大柴胡汤是一首临床运用非常广泛的方剂,前几日已经分别选录了古代和现代著名医家的论述。今天将选几首有代表性的医案,供大家进一步掌握本方的临床运用。

表证之外感、自汗证

1.高热案

王某,男,57岁。外感后续发高热40℃,持续2天而退。此后每隔十余日必发一次,很有规律性。发热时两目昏糊,不恶寒,伴心胸痞结,大便干燥,小便色*,舌苔*腻。此邪热伏于少阳募原,为“瘅疟”之证。

柴胡9克,*芩9克,大*9克,枳实9克,半夏9克,生姜12克,白芍9克,草果3克,槟榔3克,丹皮9克。

服一剂后,大便畅行3次,热退。改方为柴胡、*芩、厚朴、知母各9克,大*、草果、青皮各6克,槟榔3克,又服三剂后,余证全消,后追访三个月病证未发。

2.自汗案

潘某,男,48岁。外感病后,遗下自汗一证,久治不愈,尤其以深秋季节更为严重。汗出多时,浸透衣被,换衣不迭。伴见胸闷,头目眩晕且胀等。舌质绛红苔腻,脉弦。

柴胡12克,*芩9克,半夏9克,生姜9克,枳实9克,大*9克,白芍9克,生石膏9克。

服药二剂后汗出减半,头胀眩晕亦减。改方为:柴胡12克,生石膏24克,丹皮、白芍各12克,知母、栀子各9克,炙甘草6克,又服二剂,遂汗止而安。

按语

汗出一证,有阴虚阳虚之分,有在表在里之别。阳虚汗出必伴心悸气短,形寒畏冷;阴虚汗出多伴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若属表邪,营卫失和而汗出,则有恶风,头痛等证;若属里热,阳明之热外蒸而汗出,则有恶热,蒸蒸发热之苦。唯此少阳病汗出,一般不大引人注意。从此大柴胡汤治自汗案可见,汗出证属于邪在少阳者亦不少见。因此,临床上应多留心于此,方能不废柴胡汤治自汗、盗汗之法。

里证之胁痛、腹痛证(胆囊炎)

1.腹痛(急性胆囊炎)

王某某,男,27岁,工人。于年2月18日入院。

患者于七天前发生畏寒发热,心窝部剧痛,而呕吐及腹泻水样粪便。经打针止痛2天无效,第3天起出现右上腹疼痛,时或加剧,并发现两目发*。5年前有类似病史,经服草药治愈。

体检:体温38.4C,脉搏78次/分。巩膜*染,心,肝,脾均无异常,两肺有少量干性啰音,右上腹及心窝部腹肌较紧张,有抵抗及压痛。化验:白细胞13,,中性82%;*疸指数50单位,总胆红质1.8毫克%,凡登白直接反应阴性,其余各项肝功能正常。

入院诊断;急性胆囊炎。即予禁食,输液,注射青、链霉素及用吗啡,阿托品,针刺等止痛,病情未见好转,且于21日体温升至39.5C,脉搏92次/分。

22日用柴胡,*芩,半夏,枳实,大*,芍药,老姜,红枣,甘草,元胡,川楝子。水煎服治疗。服药三剂后,体温降至正常,食欲日增。

3月1日停用青霉素。3月3日*疸指数10单位,总红胆质0.1毫克%。3月5日右上腹疼痛及腹肌肌紧张消失。于3月15日痊愈出院。共住院25天,服药22剂。

2.慢性胆囊炎

李某某,女,患胆囊炎。

右季肋部有自发痛与压痛感,常有微热,并出现恶心,食欲不振,腹部膨满,鼓肠嗳气,脉象弦大。

投以大柴胡汤加味:柴胡12克,白芍9克,枳实6克,大*6克,*芩9克,半夏9克,生姜15克,大枣4枚(擘),金钱草24克,滑石12克,鸡内金12克。

连服7剂,食欲见佳,鼓肠嗳气均大减。再进原方4剂,胁痛亦轻,惟微热未退。改用小柴胡汤加鳖甲、青蒿、秦艽、郁金治之。

按语:胁痛一证,其痛位主要在肝胆。本案胁痛而见恶心纳呆,腹满嗳气,由肝胆累及脾胃,乃少阳阳明并病之候,切合大柴胡证之证机。据报导,本方治疗胆囊炎属肝胆湿热,气血不利者,效果较佳。

3.胁痛(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李某,女,54岁。

右胁疼痛,旁及胃脘,痛势剧烈难忍,满床乱滚,大汗淋漓,只有注射“杜冷丁”后才能勉强止痛一时。

其人形体肥胖,面颊红赤,口苦泛恶,不能饮食,大便已4天未解,小便*赤涩痛。舌体红绛,苔根*腻,脉沉滑有力,西医确诊为胆囊炎,但不排除胆石症。

中医认为病位在肝胆,气火郁结,肝气横逆,傍及胃肠,腑气不利,故大便秘结。六腑以通为顺,气火交阻凝结,所以疼痛剧烈难忍。

柴胡18克,*芩9克,半夏9克,生姜12克,大*9克,枳实9克,白芍9克,郁金9克,陈皮12克,牡蛎12克。

药煎成后,一剂分温三次服下。一服后痛减;再服后大便通行,心胸得爽,口苦与恶心皆除;三服尽则疼痛止。

医案选自《仲景方药古今应用》、《张仲景传世名方(伤寒卷)》

排版:吴昊璐、杨东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