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每天学一味中药,升麻 [复制链接]

1#

胆囊息肉偏方,北京施恩相艳英教授指出有些药物有助于胆囊息肉的治疗。主要有哪些有用的药材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胆囊息肉偏方;1、双花连胆汤

金银花、野菊花各20g,柴胡、白芍、厚朴、青皮、制香附、元胡、茯苓、茵陈各15g,*连、龙胆草、甘草各10g。每天1剂,分3次服,疗程为30天。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禁食肥猪肉及蛋类食品等。

2、逐瘀消症汤

当归15g,赤芍10g,桃仁15g,五灵脂10g(包煎),白花蛇舌草30g,煅蛤壳30g,炙鳖甲20g,醋浸炒香附15g,莪术10g,金钱草30g,凌霄花1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10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B超复查观察疗效。6个疗程无效者停服。胁痛伴有寒热错杂者加柴胡、*芩;脂肪肝者加生山楂、莱菔子;慢性乙型肝炎谷丙转氨酶增高者加茵陈、垂盆草、虎杖;气虚加*芪30g,阴虚加生地*15g,牡丹皮10g。

3、乌僵薏四汤

柴胡、法夏、三棱各9克,枳壳、乌梅、僵蚕、白芥子各10克,薏苡仁30克,白芍、连翘各15克,甘草6克组成。水煎服,每日1剂,煎服3次。或制成水丸,每次9克,每日服3次。一般2-3个月为一个疗程,重者需2-3个疗程。肝郁重者加青皮、香附,腹胀重者加厚朴,便秘者加生大*,以瘀为主者加丹参、桃仁。

功效:

该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疏通肝络;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枳壳行气化滞;薏苡仁具有化痰软坚作用,可治疗多发性息肉。僵蚕化痰散结,白芥子、连翘、法夏善于化痰散结。三棱为血中气药,有活血化瘀之功效。用上方加鳖甲、夏枯草、生牡蛎、丹参等,治疗肝内血管瘤也有一定的疗效。

4、四君子汤处方如下:

*参15白术15茯苓15甘草6*芪15鹿角霜9*芩12蒲公英15柴胡12枳壳12白芍15山药15茵陈蒿20乳香6没药6丹参15

以上药方服6剂后诸症明显缓解,虽然一再嘱咐患者尽量不要饮酒,但是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所以饮酒并没有减少,由此可见此方收效良好,复诊患者自行要求以原方服用,后再开六剂。

药方功能:

四君子汤治疗胆囊息肉、胆囊炎等胆囊疾病。

药方分析:

在这里用*芪在于补气升阳,脱*生肌治疗胃溃疡,尤其鹿角霜对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辩证为脾胃虚寒的久不愈合患者有奇效。*芩、蒲公英、茵陈蒿清热利湿除*疸,解酒*,乳香、没药消肿生肌、活血止痛,“丹参一味代四物”,活血祛瘀。四逆散调和肝脾、缓急止痛。诸方合用,针对患者的体质(本)和病因(标),所以收效明显。

医院相艳英教授为大家介绍两种胆囊息肉食疗茶饮:

1.原料:山楂、杭菊花、决明子

用法用量:山楂10克,杭菊花10克,决明子15克,煎汤饮用。

2.原料:山楂、沙棘、银杏、绞股蓝草

用法用量:取以上少量放入水杯中,开水冲泡,饮用即可。

治疗胆囊息肉的绝密家传方

胆囊息肉系时下流行的常见多病病种之一,也是所谓的:“富贵病”。本方系本人家传方,经过临床实践对于胆囊息肉病症效果殊胜。多年来本人及师友临床治愈近百例胆囊息肉患者,凡按照要求服用本方并结合膳食情志调养的患者治愈率达到%,无一失手。为利益众生,特将本方无保留奉献给众博友,并将此功德回向父母双亲,愿他们健康长寿。

方剂如下:金钱草虎杖夏枯草法半夏柴胡丹参上药常规剂量为各十克临床需结合辩证

上药每疗程为30天,每天一剂,医院拍片,医院检查对比,一般中轻度患者一疗程痊愈,重症3疗程内%痊愈,多年来无一例外。

吊南瓜秧注水,把煮好的水当做茶来饮用。这个胆囊息肉偏方出自中医,其作用机理尚不得知,但是据说有比较好的效果。胆囊息肉患者要多补水,南瓜秧煮水饮用也可以当做补水的一个方法。


  还有一个胆囊息肉偏方,使用核桃来进行治疗的,内容是:先将采油用锅煮热,再把核桃碾碎和冰糖混合倒入锅内,搅拌均匀后服用。每天早晚服用一次。这个方法不适用与尿酸性胆囊息肉患者,因为其中脂肪含量较多,因此其他性质的结石患者可以尝试。

(1)芹菜小汤:芹菜克,奶油50毫升,牛奶毫升,

面粉适量,芹菜用相同重量的水煮开,并将食盐、奶油及2匙

面粉调入牛奶内,一起倒入芹菜汤后,煮开即成,佐餐食用。

益气养血,柔胆止痛。

(2)芹菜粳米粥:芹菜40克,粳米50克,葱白5克,锅中

倒入花生油烧热,爆炒葱白,添加米、水和少许的食盐,一起

煮粥后,再加入芹菜,稍煮后,调入味精即可。佐餐食用。益

胆养阴。

偏方二:济生乌梅丸

一般认为胆囊息肉胆囊结石并存的治疗手术是首选,若由于种

种原因不能手术,可以试用中药治疗。提供一个用过的有效方

剂供参考,病例附后。

-02-20李*荣女49岁彩超提示胆囊炎、胆结石、胆

囊息肉2个(0.3*0.30.2*0.2)脂肪肝、肝囊肿。

胆囊息肉胆结石中药治疗处方:济生乌梅丸乌梅0克(

酒醋泡去核)僵蚕克穿山甲50克象牙屑30克,打细

粉炼蜜为丸(9克).每服1丸每日三次。-5-26复查:胆

囊息肉及结石消失,胆囊壁稍厚。

中药治方:金钱草、白花蛇舌草、煅蛤壳各30克,炙鳖甲

20克,醋香附、当归、桃仁各15克,赤芍、莪术、凌霄花、

五灵脂(包煎)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

10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B超复查。

秘方:乌梅去壳30g,徐长卿、僵蚕、郁金、苍术、木香、川芎、赤芍、茯苓各10g,炮穿山甲、象牙屑各5g,火硝3g。

用法:共研为末,每次开水冲服6g,每日三次,二十日为一个疗程。

方解:两个疗程后,进行B超,待息肉消失为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2#
北京中科白颠疯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
1概述

升麻为毛茛科植物升麻、兴安升麻和大三叶升麻的根状茎。春、秋采挖,除去地上茎苗和泥土,晒至须根干时,用火燎或用竹筐撞去须根,晒干。

2别名

周升麻(《本经》),周麻(《别录》),鸡骨升麻(陶弘景),*脸升麻(《纲目》),绿升麻(《医学广笔记》)。

3产地

1、西升麻,主产陕西、四川、青海、云南。此外,贵州、*、河南等地亦产。

2、北升麻,主产辽宁、黑龙江、河北、山西。此外,湖北、内蒙古等地亦产。

3、关升麻,主产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4形状鉴别

1、西升麻:又名:川升麻(《纲目》),为植物升麻的干燥根茎。呈分歧极多的不规则块状,大小相差甚悬殊,长3.5~13厘米,直径0.7~6厘米。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茎基痕的圆形空洞甚密,成分歧状的突起,洞径0.4~1厘米,洞壁断面有放射状沟纹,外皮脱落处可见网状维管束。周围细根残基极多,坚而刺手。体轻而质硬,不易折断,断面带灰绿色。臭无,味微苦。以个大、外皮黑色、无细根、断面白色或淡绿色者为佳。

2、北升麻:又名:窟窿芽根、苦老菜根。为植物兴安升麻的干燥根茎。呈不规则的块状物,多分歧成结节状,长9~18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黑褐色,粗糙不平,上面有较密的圆形空洞的茎基痕,洞内壁显网状花纹,周围残留细根,质坚刺手,下侧凹凸不平,具细根痕。体轻而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纤维性,微带绿色。臭微,味微苦而涩。以肥大、外皮黑褐色、无细根、断面微绿色者佳。

3、关升麻:为植物大三叶升麻的干燥根茎。外形与北升麻极类似,但稍大,分歧较少,直径1.5~2厘米;上面具数个深的圆形空洞,洞径可达2厘米。质硬而轻,断面*白色呈片状,中有大空洞,洞壁的断面有放射状沟纹。气无,味微苦。以个大、整齐、外皮黑色、无细根、断面灰色者为佳。

5炮制

1、拣去杂质,略泡洗净,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2、蜜制: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升麻片,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放凉,每kg升麻,用炼蜜25kg。

3、制炭:取升麻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晒干。

4、炒制:取升麻片,用文火炒至微焦或焦*。

5、麸制:先将锅烧热,加入麦麸与升麻片,炒至微*色,筛去麦麸,每升麻10kg,用麦麸1.5kg。

6性味归经

性味:甘辛微苦,凉。

1、《本经》:味甘辛。

2、《别录》:甘苦,平,微寒,无*。

3、《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性温,味辛。

4、《汤液本草》:微苦,微寒。

归经:入肺、脾、胃经。

1、《医学启源》: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足阳明。

2、《汤液本草》:手阳明经、太阴经。

3、《本草经解》:人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足阳明胃经。

4、《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7功能主治

升阳,发表,透疹,解*。治时气疫疠,头痛寒热,喉痛,口疮,斑疹不透;中气下陷,久泻久痢,脱肛,妇女崩、带,子宫下坠;痈肿疮*。

1、《本经》:主解百*,辟温疾、障邪(一作’瘴气邪气’)。

2、《别录》:主中恶腹痛,时气*疠,头痛寒热,风肿诸*,喉痛,口疮。

3、《药性论》:治小儿风,惊痫,时气热疾。能治口齿风露肿疼,牙根浮烂恶臭,热*脓血。除心肺风*热壅闭不通,口疮,烦闷。疗痈肿,豌豆疮,水煎绵沾拭疮上。

4、《日华子本草》:安*定魄,游风肿*,口气疳匿。

5、《汤液本草》:《主治秘诀》:主肺痿咳唾脓血,能发浮汗。

6、《滇南本草》:表小儿痘疹,解疮*,咽喉(肿),喘咳音哑。肺热,止齿痛。乳蛾,痄腮。

7、《纲目》:消斑疹,行窃血,治阳陷眩运,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血淋,下血,阴痿足寒。

8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3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煎水含漱或淋洗。

9注意事项

上盛下虚,阴虚火旺及麻疹已透者忌服。

1、《本草经疏》:凡吐血鼻衄,咳嗽多痰,阴虚火动,肾经不足,及气逆呕吐,惊悸怔忡,癫狂等病,法咸忌之。

2、《得配本草》:伤寒初病太阳,痘疹见标,下元不足,阴虚火炎,四者禁用。

10相关配伍

1、治伤寒,温疫,风热壮热,头痛,肢体痛,疮疹已发未发:干葛(锉细)、升麻、芍药、甘草(锉,炙)各等分。上同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量大小与之,温服无时,(《阎氏小儿方论》升麻葛根汤)

2、治小儿痘、痧疹不明,发热头痛,伤风咳嗽,乳蛾痄腮:升麻五分,前胡八分,甘葛五分,*芩一钱,栀子八分,炒牛蒡子一钱,甘草三分,桔梗五分,薄荷五分,川芎一钱。引用灯心煎服。(《滇南本草》升麻汤)

3、治天行发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疗,剧者数日必死,疗得差后,疮瘢紫暗,弥岁方灭,此恶*之气也):水浓煮升麻,渍绵洗之。苦酒渍煮弥佳,但燥痛难忍。(《肘后方》)

4、治雷头风,头面疙瘩肿痛,憎寒壮热,状如伤寒:升麻、苍术各五钱,荷叶一枚。煎服。(《医方集解》清震汤,即《素问病机保命集》升麻汤)

5、治咽喉闭塞,津液不通:川升麻半两,马蓟子一分,白矾一分,马牙消一分,玄参一分。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楝子大。用薄绵裹,常含一丸咽津。(《圣惠方》升麻丸)

6、治喉痹作痛:升麻片含咽,或以半两煎服取吐。(《仁斋直指方》)

7、治阳*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汗)一两,甘草二两,鳖甲手指大一片(炙),雄*半两(研)。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金匮要略》升麻鳖甲汤)

8、治口热生疮:升麻三十铢,*连十八铢。上二味末之,绵裹含,咽汁。(《千金方》)

9、治牙龈肉绽有根,牙疳肿痛,牙动摇欲落,牙齿不长,牙*口臭:羌活一两,草龙胆(酒洗)一两五钱,羊胫骨灰二两,升麻四两。上为细末,以纱罗子罗骨灰,作微尘末,和匀。卧时贴在牙龈上。(《兰室秘藏》牢牙散)

10、治胃热齿痛:升麻煎汤,热漱咽之。(《仁斋直指方》)

11、治噤痢:绿色升麻(醋炒)一钱,莲肉(去心,炒焦*)三十枚,人参三钱。水一钟,煎半钟饮之,蜜和为丸更妙,每四钱一服,白汤吞。(《医学广笔记》)

12、治血崩:升麻五分,柴胡五分,川芎一钱,白芷一钱,荆芥穗六钱,当归六钱。水二碗,煎一碗,食远服,即止,多不过五、六服。(《墨宝斋集验方》)

13、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当吐下恶物,勿怪。(《千金方》)

14、治心有风热,生浸淫疮徧体:升麻、大*(锉,微炒)、*芩(去黑心)、枳实(去瓤,麸炒令*)、芍药各一两,甘草(炙)、当归(切,焙)各半两。粗捣筛,每服五钱匕,用水一盏半,入灯心一握,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晚食前服。(《圣济总录》升麻汤)

15、治卒*肿起,急痛:升麻苦酒磨敷上良。(《补缺肘后方》)

16、治痈疽始作,坚硬,皮色紫亦,恶寒壮热,一、二日未成脓者:升麻、连翘、大*(锉,炒)、生地*(切,焙)、木香各一两,白鼓、玄参各三分。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入芒硝末半钱匕,去滓,空心温服,取利为度,未利再服。(《圣济总录》升麻汤)

17、治肺痈吐脓血,作臭气,胸乳间皆痛:川升麻、桔梗(炒)、薏苡仁、地榆、子芩(刮去皮)、牡丹皮、白芍药各半两,甘草三分,上锉粗末,每服一两,水一升半,煎至五合,去滓,日二、三服。(《本事方》升麻汤)

18、治热痹瘙痒:升麻煎汤饮,并洗之。(《千金方》)

11相关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解百*,辟温疾、障邪(一作瘴气邪气)。”

2、《别录》:“主中恶腹痛,时气*疠,头痛寒热,风肿诸*,喉痛,口疮。”

3、《药性论》:“治小儿风,惊痫,时气热疾。能治口齿风肿疼,牙根浮烂恶臭,热*脓血。除心肺风*热壅闭不通,口疮,烦闷。疗痈肿,豌豆疮;水煎绵沾拭疮上。”

4、《日华子本草》:“安*定魄,游风肿*,口气疳。”

5、《汤液本草》:“《主治秘诀》,主肺痿咳唾脓血,能发浮汗。”

6、《滇南本草》:“表小儿痘疹,解疮*,咽喉(肿);喘咳音哑,肺热,止齿痛。”

7、《本草纲目》:“消斑疹,行瘀血,治阳陷眩运,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血淋,下血,阴痿足寒。”

九蒸九晒黑芝麻丸

古法九制,补肝肾,强筋骨

秋冬滋补,不可错过

限时优惠,买二赠一

点击小程序链接购买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道医问诊咨询,添加

⊙投稿合作:

qq.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