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冬令进补、春天打虎”,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意思是在冬天通过调补,能使“精气”储存于体内,到了来年春天就不容易得病。而冬令进补,膏方则是首选,是“治未病”的好方法。
每年到了进补的时节,药店各式各样的补品纷纷出笼。在此提醒您,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进补,补错了,或是补过头,不但会伤身体,还可能致命。
进补不可胡乱配
有人模仿影视里面的做法做了高丽参炖鸭汤和老伴一块享用,谁知道第二天老伴因为血压升高导致心医院。
因此,进补一定要科学选用。首先,应该了解自己该不该补,属于何种体质,属于何脏何腑有虚。一般而言,中年人以补益脾胃为主,老年人以补益肾气为主。但具体到个人,又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血阴阳共虚等不同,要认真分析,最好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判定。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不犯虚虚实实之戒。切不可胡乱配,更不能根据一些文艺作品中的描写去照抄照搬,随意模仿。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时区别上:中医的理论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说法,依照中医的整体观念,进补就有不同的讲究。
夏日炎炎,暑热伤津的情况较为普遍,多表现为口渴少津,尿少色*,或有身热舌红、心烦不安等症。可采用清暑养阴生津的调补方法。
冬季气候寒冷,腠理闭合,阳气封藏,该时节进补与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有密切关系,对提升机体功能或增强抵抗能力等方面更能显示出药物所不能替代的效果。
春秋季节则以清补、平补为主。
因地区别上:北方寒冷地区一般以寒湿为主,而在南方一般以湿热为主,因此进补时也要依照当地气候的不同,选择适宜的进补方式。如应用补肾养阳类药膳有温肾补精固精功效,在中国西北严寒地区药量宜重,而在东南温热地区,药量宜轻。
因人区别上:人体因为生活习性、疾病等原因,体质会表现为大不同,如: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气虚质、气郁质、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等。辨证进补是硬道理
在我国某些地区,男女老少都喜欢补。其实,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进补,也不是年轻人就不需要补,关键是要把握住适应症,也就是说进补一定要辨证,辨证进补才是硬道理。
一般来说,感觉全身乏力,疲惫不适,或见气短、多汗,运动后加剧,多为气虚。气虚者当用补气之品如人参、高丽参、西洋参、太子参、冬虫夏草等。可以煲汤,也可以炖服,但不可过量,例如人参过量服用可导致鼻出血。
如果感觉畏寒怕冷,大便稀溏,腰膝酸痛,则多为阳虚。阳虚者宜用鹿茸、海马、海龙、巴戟天、补骨脂等。如肾阳亏虚,腰膝冷痛,可用鹿茸泡酒服;如阳虚便秘,可用温阳润肠通便中药肉苁蓉。但如果没有阳虚症状而服用鹿茸酒,特别是老年高血压患者,有可能导致血压升高,甚至脑出血。
如果感觉头晕目眩,心悸气短汗出,面色不华,眼睑色淡,则多见血虚。血虚者宜用当归、枸杞子、何首乌、熟地、阿胶、鹿角胶、龟板胶、龙眼肉等。但此类药物容易碍脾滞胃,所以使用时最好配用山楂、陈皮、鸡内金等消食化滞之品。
如果感觉干咳无痰,手足心热,特别是夜间烦热,口舌干燥,大便干燥,腰酸盗汗,则多见于阴虚。阴虚者宜用麦门冬、山萸肉、酸枣仁、*精、明天麻、龟板、鳖甲、石斛、川贝母、天冬。例如干咳无痰可用川贝母和梨炖服,阴虚盗汗可用鳖煲汤以滋阴潜阳。但此类药物也容易碍脾滞胃,所以食用时最好也配用山楂、陈皮、鸡内金等消食化滞之品。
需要注意的是,脾胃虚弱之人不宜滋腻厚味,碍脾滞胃,应当以易于消化,善于吸收为准则。不宜在感冒、咳嗽、发热外感病时进补,以免留邪为寇,后患无穷。患有高血压、传染病和感冒的人虽然不适合热补和温补,不过倒是可以找些玉竹、麦门冬和玄参之类较能滋阴凉补的中药,来调理身体。最重要的是,医院的中医师咨询,以免越补越虚。本文医院健康促进中心
同德官微为您健康加油!
医院
医院健康促进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