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夏季如何选用中成药 [复制链接]

1#
中医治疗白癜风好吗 http://m.39.net/pf/a_4631560.html

夏季时节,暑热当令,中医认为,暑为六淫之一,《素问·五运行大论》谓“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因此,暑本夏月之热病,临床常见发热、咽痛、腹痛、吐泻、小便不利、汗多、少气等证。由于暑多夹湿,暑热易于耗气伤津,如果炎夏贪凉露卧,不避风寒,更容易兼夹表寒。根据暑病的这些特点,在治疗方面就必须从兼证的有无及主次轻重来选择不同的清暑、祛暑解表、清暑利湿、清暑益气等方法。下面介绍一些常用中成药及中草药。

一.清暑法

功能解暑清肺,利咽止渴。

(一)主治:暑热伤肺初期,多见发热、咽痛口渴,咳而少痰,伴头目不清,昏眩微胀等症。

(二)常用中成药:1.冬凌草片(主要成分:冬凌草),口服,一次2-5片,一日3次。本药仅具清热消肿作用。2.柴银口服液(主要成分:柴胡、金银花、*芩、葛根、荆芥、青蒿、连翘、桔梗、杏仁、薄荷、鱼腥草),口服,一次1瓶,一日3次,连服3天。本药用于发热较甚者。3.板蓝根颗粒(主要成分:板蓝根),口服,一次3-6克,一日3-4次。4.金莲清热颗粒(主要成分:金莲花、大青叶、生石膏、知母、生地、玄参、苦杏仁),口服,一次1袋,一日4次。本药用于发热咳嗽较重者,孕妇忌用。5.清热解*口服液(主要成分:生石膏、知母、金银花、连翘、*芩、山栀、龙胆、板蓝根、甜地丁、玄参、生地、麦冬等),口服,一次10-20毫升,一日3次。用于发热咽痛较重者,孕妇忌用。6.清热解*软胶囊(主要成分:生石膏、金银花、玄参、生地、连翘、山栀、甜地丁、龙胆、板蓝根、知母、麦冬等),口服,一次2-4粒,一日3次。用于发热咽痛较重者,孕妇忌用。7.双*连口服液(主要成分:金银花、连翘、*芩),口服,一次2支,一日3次。8.银*颗粒(主要成分:金银花提取物、*芩提取物)口服,一次1-2袋,一日2次。本药仅具清热解*作用。9.清开灵口服液(主要成分:珍珠母、猪去氧胆酸、山栀、水牛角、板蓝根、*芩苷、金银花等),口服,一次20-30亳升,一日2次。多用于热重咽痛者。

(三)常用方剂,如清络饮,药用金银花6克,荷叶6克,西瓜翠衣(西瓜皮外层翠绿色者)6克,丝瓜皮6克,竹叶6克,以上为干药用量,如有鲜者更好(用量宜加倍),夏季代茶常饮有预防暑病之效。

二.祛暑解表法

功能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一)主治:夏季感受寒邪(如空调温度过低、过食冷饮等),证见头痛发热,恶寒无汗,心烦口渴,腹痛吐泻等证。

(二)常用中成药:1.藿香正气软胶囊或藿香正气水(主要成分:广藿香油、紫苏叶油、白芷、苍术、厚朴、半夏、陈皮、茯苓、大腹皮、甘草浸膏等),口服,一次2-4粒,一日2次。2.感冒清热颗粒(主要成分:荆芥穗、防风、薄荷、柴胡、苏叶、葛根、桔梗,杏仁、白芷、苦地丁、芦根),口服,一次1袋,一日2-3次。本药仅用于夏令受寒致发热者。

(三)常用方剂,如香薷饮,药用香薷10克,扁豆10克,厚朴5克,水煎服。常用于夏月乘凉饮冷,出现外感于寒、内伤于湿者,身热畏寒、头重头痛、无汗、腹痛吐泻者。

三.清暑利湿法

功能清热利小便,以泄内蕴之暑湿。

(一)主治:感受暑湿,证见身热,心烦口渴,小便不利或赤涩,或见吐利泄泻者。

(二)常用中成药:1.双*连口服液,口服,一次2支,一日3次。2.五苓散胶囊(主要成分:泽泻、茯苓、猪苓、肉桂、白术),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3.热淋清颗粒(主要成分:头花蓼),口服,一次8-16克,一日3次。4.二妙丸(主要成分:苍术、*柏),口服,一次6-9克,日2-3次。

以上4种中成药可采用组合法服用,如双*连口服液+五苓散胶囊+热淋清颗粒或双*连口服液+二妙丸+热淋清颗粒。

(三)常用方剂,如:1.六一散:用滑石60克,甘草10克(比例为6:1),共研细末,每服10克,加蜜少许,温水调下,一日2次。中医认为“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如暑病不兼湿者,不宜使用本方,以免渗利过度而耗伤津液。2.甘露消*丹:主要成分为藿香、薄荷、白蔻仁、菖蒲、*芩、连翘、滑石、木通、茵陈、贝母、射干等,对暑湿时疫,出现发热,汗出而热不退,尿赤便秘或泻而不畅,咽痛,舌苔厚腻者,有清热解*、利湿消肿止痛之功。

四.清暑益气法

功能清暑热,益元气。

(一)主治:暑热伤气,汗多口渴,烦热不安,倦怠少气者。

(二)常用中成药:1.双*连口服液,口服,一次2支,一日3次。2.生脉胶囊(主要成分:人参、麦冬、五味子),口服,一次2粒,一日3次。3.益气养阴丸(主要成分:*芪、麦冬、鳖甲、牡蛎、丹参等),口服,一次6克,一日3次。

以上3种中成药可采用组合法服用,如双*连口服液+生脉胶囊或双*连口服液+益气养阴丸。

(三)常用方剂,如清暑益气汤,药物主要成分为西洋参、石斛、麦冬、*连、竹叶、荷梗、甘草、知母、粳米、西瓜翠衣等,水煎服。由于暑为阳邪,最易耗气伤津,所以治疗暑热伤气时,不仅要清其暑,还需益气生津才能收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