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中医经方派,到底是什么 [复制链接]

1#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358927.html
古中医经方派,到底是什么?它是相对于医经派的一个概念。这里就先简单的说一下什么是医经(内经)派吧。医经派是现在主流的中医形式。是以内经作为理论指导,延伸出以脏腑经络五运六气的解释病因病机的中医流派。那么经方医学其实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临床中医形式。因为被誉为方书之祖,以及奠定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基础的《伤寒杂病论》,就是经方派的圣经。那么遵循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思路的中医流派,就可以称作经方派。一。经方派的特点。它主张方证辨证,而不同于医经派医师的理法辩证。医经派医师治病要归纳中医的病因病机,并通过这些理论来用药,经方派医师辨证通过审查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来用药。也就是说呢,经方派追求知其然,而医经派追求知其所以然。这里我们先说一下经方派的中医观吧。经方派下的核心内容在于方证相对。之前说过,经方派医师辨证,不问五运六气,不问脏腑经络和病因,为何如此呢?因为伤寒杂病论并不以这些理论为基础。那么这个时候一些同道可能就会拿着教材伤寒论讲义来质问我。说哪里没有用啊,这教材上不是明明白白地写着以脏腑经络解伤寒六经的吗?其实大家可能都被教材给骗了。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说: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同时汉书上也有关于伊尹汤液经的记载。《伤寒杂病论》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计23字。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杨绍伊、胡希恕、钱超尘、李心机、李茂如等经方大家,均认为这23字是晋代太医令王叔和加入,而非原序本有。进一步证实了伤寒杂病论主要内容来自尹汤液经,也就是说仲景其实是伊尹汤液经的集大成者啊,其实你仔细思考也想得通,如此博大精深的伤寒杂病论怎么可能仅有一人所创呢?就如*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一样,汤液经也非一人一时所创。张仲景虽然是一个集大成者,但他也是不可缺少的角色。在汤液经失传之时,能够让我们窥其精华所在,这实在是功不可没呀。为大家说明伤寒杂病论的来源,我想表达的东西其实只有一个:伤寒论与内经其实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不能将其混为一谈。这也是经方医学和医经医学的最基本的不同之处,理论体系不同。作为中医临床奠基的著作,纵观伤寒论条所用的术语,基本都是贴近临床的术语,是单纯的陈述临床诊治的事实,很多带有脏腑经络味道的条文也其实都是后人加进去的。也就是说早期的中医是非常贴近临床的。没有空泛的讨论,没有天马行空的理论。只有实实在在的一方和一证。这就是经方派中医观:临床为主。但是难道经方派就没有任何理论吗?其实并不是。学过中医的都知道伤寒论所用的辨证方法叫六经辩证,关于六经经方派大家胡希恕先生的见解是:六经出自八纲,也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六经只是在八纲的基础上,将其组合以后对疾病做了一个概括而已,它是八纲的有序排列。例如表阳证为太阳病。里阳证,阳明病。半表半里的阳证为少阳病。阴证以此类推。我个人是比较赞同胡希恕老师的见解的。这里只是对六经辨证的概念做一个解释,但是没有解释辩证的方法。?二。下面就讲一下经方派辩证的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辩人体与病邪做斗争时,所表现的一般病理反应也就是辨六经和八纲。第二个方面便人的生理状况也就是辩体征。第三个方面是辩方证,也就是最后一个方面。疾病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千年积累总结,将人与疾病相斗争时,做出的一般也就是表现出的一般病理反应做了一个高度的总结,那么人和病邪斗争时的一般病理反应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刚刚所讲过的六经八纲。疾病跑不出六经,这就是高度总结。联系刚刚所讲的辨证要点,举几个伤寒论里面的例子来说明。比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也就是说病人只要出现脉浮,头疼,项背强痛,怕冷畏寒等情况,在中医上就可以变为太阳病。这是辩病理反应。再比如: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太阳中风。2.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两条其实就是刚刚所说的第二个辨证要点辩体征。那么最后一个辩方证是什么?简单来说:有是证用是方,比如:1.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2.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汤主之。也就是说太阳病出现了头疼发热,汗出怕冷的情况,就可以用桂枝汤。同理的,如果出现了头疼身疼发热无汗怕冷的情况,就可以用麻*汤。这就是中医的辨证,朴实无华,没有华丽的词调,没有不着边际的理论。只有实实在在的方证相对,从这延伸出的,还有所谓的异病同治。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医能够医治变幻无穷的病症的原因,因为有的疾病在中医的辨证里是属于同一种证型。这种将疾病做出高度总结的经验是我们中医的瑰宝,同时也是中医的根。这时有人会问了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辨证方法科不科学呢?那么我们就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我们来谈论一下理论,这个东西理论的来源其实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实践出理论。就是由大量的实践探索出一般规律并对规律进行总结,第二种是推演出理论,也就是归纳法或者演绎法。那么伤寒杂病论的理论来源是什么呢?其实属于第一种,实践归纳。三。下面具体谈一下八纲辨证。六经出自八纲,八纲中的阴阳是总纲。表里寒热虚实是从阴阳概念中分出来的。了解过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都知道对立统一规律,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体组合而成。其实我们古人很早很早就提出这个概念,就是阴阳概念,疾病也是如此。那么何为疾病之阴阳呢?疾病之阴阳其实是人体与病邪相互斗争过程中人体的一般反应。若人体仍有抗病之力,则表现为阳证,人体会表现往外开的趋势,只要因势利导,病情会越来越轻。若正气不胜病气,无法抗争,则表现为阴证。人体表现为往里收的趋势,如处理不当,病邪会越来越深入。这个大方向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李辛老师也强调过很多次。那么何谓热症,何为寒症?热一般属于阳症的范畴。人体与疾病斗争是激烈的,集体表现出的抗病状态是亢奋的。如自觉发热,脉搏比常人快,面色偏红喜冷饮,神色比常人红,口苦口干,表现出烦躁等等情况。寒证属阴证范畴。人体无力与疾病斗争所表现出的病理状态,自然就是疲乏。病理状态下的人相较于正常人就是更加倦怠,病人比正常人困倦。自觉寒冷,蜷缩畏寒,极端寒冷,面色苍白,喜热饮,舌淡,脉微脉细等等。虚和实的概念则有所不同,指正气虚衰同时也可以指人体内无病邪的状态,伤寒论中就有用虚来表示无实质病邪的情况,用现在的话就是身体虚弱。实指病邪实,虽然经方派不讨论病邪由来,但是对已经在机体中的实质病邪是有描述的。比如水饮,痰湿,淤血,积食等等。中医师发现使用利尿药等加速机体水液代谢的药物后,疾病就会消除,就将这类情况的病邪命名为水饮。宿食,那就同理,在暴饮暴食后,集体患病,明显的腹胀腹痛等等症状,再利用泻药后将代谢物排除,恢复健康。至于表里这个概念,指的是病理反应的位置,注意是病理反应的位置,而不是疾病发生的位置。胡希恕老师的观点。反映在表,以汗法解。也就是用机体表面的排泄功能来解病。而病位在里则较为复杂,实则用清利法,虚则用补中之法。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四。接下来谈一谈辩体征。我将其理解为人的生理状态,中医用神,气,形来概括,这也是望诊的重点。1.望而知之谓之神。就像现在说的,唉,你看某某神气十足。那么这里的气和神一般来说就是指病人的精神状态,神的松紧,聚散,清浊都可以反应一个人的体征。2.气一般指病人的自身感受。所谓气不足病人一般会有无力感,虚弱感。而一般气虚的人,看起来不会很饱满,有一种撒了气的皮球的感觉。2.形体的胖瘦,刚柔,厚薄,也是判断一个人体征的重要指标。另外,血和津液的概念是一起的,因为他们涉及的都是人体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体液。如果体液大量地流失,人体也会出现反常现象。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电解质紊乱。因此他们得出人体中存在有益于人体的液体,并将其命名为津液。辩体征同样是辨证中非常重要的步骤,因为这里涉及到给病人用药的问题。这后来就发展延伸出很重要的体质学说。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平素身体就不好的病人,汗吐下的药能够随随便便就使用吗?五。辩方证。很多人把方证对应理解成闭着眼睛照书开方,也就是说,他们所认为的方证辨证就是病人不照书生病就无法开出方子,其实这种错误的思想就是这是犯了空想的错误,犯了想当然的错误,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其本身并没有理解到方证辨证的真实思路。刚才已经说过经方派的辩证步骤,第一辩病理表现(八纲),第二辩生理体征,第三才是辩方证。到最后一步才是辩方证,胡希恕老师也讲过,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尖端是最后一个步骤,而不是辩证的全部。伤寒论上记载的均是经过层层提炼总结出的最典型的方证。也就是说方剂所对的证里面的病理表现与生理体征均是最准确最具代表性的。如果你好好的去研究的话,你就会发现方证相对的条文基本都已经将辩证里面的第一第二步走过了,这已经是最高度的总结,变成了已经可以朗朗上口的条文了,反而变得让人不信任了。为何变得不信任呢?就因为伤寒论只留了武功的招数,并没有留下内功心法,让人觉得这是不懂得变通的一种方法。而且这种方法过于简单,因此让很多人觉得不可靠。其实呢,这是一种误解,就像肖相如老师说:方证的总结,特别是那些高度总结的。,能够“执简驭繁,以应无穷之变”的特异性方证,难道是随随便便就能够被人发现了吗?这就是古人经过大量实践得来的。虽然伤寒论记载的方证并不能应对现在的所有疾病,但依照伤寒论的理论,后世医家陆续做了很多补充,这也是他们的价值所在。最后总结一下。中医对疾病的看法是从一个客观个体上探寻规律得来的。若没有庞大的临床病例以及一代代中医人的总结,估计不会留给我们这样认识疾病的方法。再重申一下,中医从来都不是空泛的讨论。中医理论都是一步步从临床上摸索出来的。六。说完了辩证讨论一下论治的用药。我们在聊经方派,那么角度也从经方派的角度来解读,也就是得从神农本草经出发。现在很多中医书对中药的描述都有一点点问题,如归经和升降浮沉等等的描述。但是你打开神农本草经,你就会发现,所谓的归经以及升降浮沉这些东西都是没有的。所以归经和升降浮沉都是后人的理论。神农本草经在论述药味功能时,主要是从病症特点来描述,而不见脏腑阴阳生理理论。记载方式是采用性味功效的方式来记载。如干地*,鳖甲阿胶等后世称为养阴药的药物时记载,干地*,味甘寒,主折跌,绝经,伤中,除血痹,填骨髓长肌肉。阿胶味甘平,主心腹内崩,劳疾,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痛,女子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这些描述都没有论及养阴滋阴的作用。而且,在伤寒杂病论中也看不到养阴滋阴之说。张仲景用鳖甲只是取其主治,而不是用其养阴的作用。因此从理论体系来看,伤寒杂病论与神农本草经一脉相承。药物的性,是中药的偏向性,有寒热温凉四种性。味道有酸,苦,甘,辛,咸五味。神农本草经的药性从何而来相信大家已经知道我的答案了。没错还是临床。这也是一点点的从临床上积累的经验。何为热药?在具有阴症寒症表现的病人上,使用能够振奋病人机体的药物就是这样。何畏寒药?在具有阳镇热症的病人身上使用,能够平复病人的药物就是寒药。所以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就是这么来的。味就是古人对药物的味道的描述,是古人亲自尝出来的。最后总结一下,经方派与目前主流不尽相同的一个中医学体系。它的特点是始于临床,终于临床。没有空泛讨论,以及脏腑经络五运六气的理论。注重人体的疾病反应,讲究辨证施治,而所谓的证就是方证。方证辩证是经方派的一大特点。经方派的理论来自于临床实践,是将各种临床现象等客观事实反应归纳总结而成的,因此从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从主观臆想而出理论的错误,也就从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医学的科学性以及经方的疗效。其实有关经方派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下次我们可能就要展开讨论一下经方医学和医经医学的恩恩怨怨了。?东东学习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