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脂素价格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716/9190358.html《医宗金鉴》有“封髓丹为固精之要药”赞语。清代医家郑钦安在临证中体会到:“此一方不可轻视,余常亲身阅历,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面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余仔细揣摩,而始知其制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也。至平至常,至神至妙,余经试之,愿诸公亦试之。”(见《医理真传》)而当代中医界,除继承蒲辅周经验使用三才封髓丹治疗口疮等病变外,似很少论及封髓丹一方。而后学者根据郑氏的“调和水火”一语,以及“虚火上冲”诸病症,临证时也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该方。
考封髓丹一方,最早见于元·许国祯编纂的《御药院方》一书“补虚损门”中。原文:“封髓丹:降心火,益肾水。*柏三两,缩砂仁一两半,甘草。上药捣罗为细末,水煮面糊稀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苁蓉半两,切作片子,酒一大盏,浸一宿,次日煎三四沸,滤去滓,送下,空心食前服。”
本方有“降心火,益肾水”之功。但是,用我们现在的观点分析,方中四味药,既没有降心火的药(如*连之类),也没有益肾水的药(如地*之类)。还有,本方出自“补虚损门”,而方中除肉苁蓉外,他药并无补益之功,肉苁蓉也非方中主药。
用方首在明理,理不明则良方也无用武之地。
一日,读《续名医类案》,见“齿门”下有易思兰治一人齿痛不可忍,诊其脉“上两部俱得本体,惟二尺洪数有力”,断为“此肾经火邪太盛也”。易氏案后自注:“肾脉不沉濡而洪数,是所不胜者侮其所胜,乃妻入乘夫,肾经中已有火邪矣。”肾水所不胜者为心火,心火所胜者为肾水,也就是说,肾经中火邪是由心火侮肾所致。案中用药是以“*柏为君以滋肾水,泄肾火”。读及此处,联想到封髓丹方,方中以*柏为君,“降心火”,实即泻心火侮肾所致之肾火,“益肾水”实即泻肾火以保肾水。
*柏一味,泻火、益水兼备,已成一方。或佐甘草(原方中剂量缺),加强泻火、益水之功,成一方也已足够。张仲景就有大*甘草汤、芍药甘草汤、桂枝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等方,*柏与甘草组方,“降心火,益肾水”,境界也直抵经方,为什么又要加入缩砂仁呢?毕竟,砂仁辛温、香燥,既不利于降火,也不利于益水。
《医宗金鉴·医方论"删补名医方论》引赵羽皇的话说:“若缩砂仁者,以其味辛性温,善能入肾,肾之所恶在燥,而润之者惟辛,缩砂仁通三焦达津液,能内五脏六腑之精而归于肾。”这里提到肾燥、辛润。《*帝内经》中说:“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本草纲目》中说:“肾恶燥,以辛润之,缩砂仁之辛,以润肾燥。”可以这样认为,方中砂仁之功在于润肾燥。水不足则燥,水足则润,那么“益肾水”也即“润肾燥”之互辞,只不过砂仁辛润肾燥是通过辛散温通、布化气液而完成,与地*类药直补肾水截然不同。
《慎斋遗书》载一案:“一妇泄泻,两尺无神,此肾燥不合也。”用肉苁蓉为君润肾燥而愈。
张东扶在注文中说:“肾燥不合,四字妙极。凡物润则坚密无缝,燥则破绽有痕。”又说:“余因慎斋肾燥不合之语,因思滑精一证,理亦同情。”那么“封髓”就是治“肾不合”,而善治“肾不合”所致滑精,就是“固精之要药”。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封髓丹方所治病证为在肾燥不合基础上的相火妄动(即肾火弥漫)。
该病证既不同于治疗肾阴亏虚、虚火上炎的知柏地*汤证,
也不同于治疗阴气太盛、逼阳上浮的潜阳丹证(潜阳丹:砂仁、附子、龟板、甘草),
更不同于治疗脾胃虚弱、阴火上冲的补中益气汤加*柏证。
当然,封髓丹方也与泻心火、益肾水的*连阿胶汤方绝非同类。
如果把砂仁理解为治疗中焦湿阻而将封髓丹用于治疗湿热病证,甚或通过加味治疗与肾燥、相火无关的病证,这属于方证使用范围的扩大,而非原方证。
蒲辅周与封髓丹
澄源兄曾对我说过,他一生最佩服的两位中医前辈。两位老先生中,一正一奇。正者,蒲辅周也;奇者,章次公也。蒲辅周(—),四川梓潼人。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随祖父学医,18岁即悬壶乡里。在梓潼成名之后,曾因一次偶然的医疗失误,毅然决定停诊,闭门读书三年,以至通达。年,蒲老奉调到中医研究院工作。年,周恩来总理指示:“蒲老是有真才实学的医生,要很好总结他的医学经验,这是一笔宝贵的财产。”年,邓颖超为纪念蒲老,曾亲笔题词:“中国名老中医蒲辅周同志,医学深博,经验丰富,临床效果极好,值得学习。多年来,我和周恩来同志受益颇多,特写数行,表示对他的深切缅怀,崇高敬礼。”蒲老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提出了“汗而毋伤,下而毋损,温而毋燥,寒而毋凝,消而毋伐,补而毋滞,吐而毋缓”的新见解,使“八法”在理论上及实践运用上更臻完备。
蒲老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他曾亲口尝试一些药物的药性,以了解其*性和古人的结论。如早年对中药书上的“十八反”就产生疑问,他曾用半斤蜂蜜加葱四两,把葱捣如泥和蜜拌匀,放半天后,每小时喂给狗三分之一,狗吃下后毫无异常。他自己又亲口服下,仍安然无恙。还将海藻、甘草同服,经多次实验,得出“海藻可与甘草同用,只是服后心中稍感难受而已”。并发现二药配伍软坚消结之力更强。
蒲老用药平正轻灵,重视胃气,虽危急重症,一如轻手挥去。实是因为他已经达到“飞花摘叶”的境界。蒲老喜欢用封髓丹治疗口腔溃疡,我天资愚钝,加之记忆奇差,是以对这个只有三味药的小方情有独钟。此方用得多了,也渐有所悟。
封髓丹一方,最早见于元?许国祯编纂的《御药院方》一书“补虚损门”中。原文:“封髓丹:降心火,益肾水。*柏三两,缩砂仁一两半,甘草二两。上药捣罗为细末,水煮面糊稀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苁蓉半两,切作片子,酒一大盏,浸一宿,次日煎三四沸,滤去滓,送下,空心食前服。”
郑钦安《医理真传》中的封髓丹,出自《医宗金鉴》,其组成为:*柏一两,砂仁七钱,甘草三钱。郑氏按:“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此一方不可轻视,余常亲身阅历,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余仔细揣摸,而始知其制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也,至平至常,至神至妙。”
封髓丹所治,可以用“相火浮外,湿热内蕴”八个字来概括。相火浮外,则气血浮散在表、充盈于上,即生“耳鸣、耳肿、面肿、牙肿、目赤、鼻衄、鼻疮、痤疮、口疮、喉痹、失眠、头晕、头痛、心悸、烦热、盗汗、头汗”诸症;相火不潜,则三阴失其温熙,水液不化则蕴湿,生发有障则热郁,致成“滑精、早泄、阳强、遗尿、尿频、夜尿、带下、阴痒、痔疮、大便粘滞”等症。
封髓丹中:
*柏气味苦寒,具收藏之性,能引导相火这个游子“归家”,相火潜藏,则气血下降趋里;
砂仁气味辛温而芳香,是方中惟一的动药,其性升而后降,不仅能醒脾和胃,升举清阳,且能纳气归肾,肾气充足,则三焦元真通畅;
甘草气味甘平,甘能益脾胃之气,平能使肺气清,故能收浮散之气血,缓相火之猛烈。
封髓丹的使用要点
1.其病机为“相火外浮,湿热内蕴”;
2.上焦多见虚性兴奋及充血症状,而下焦多见疏泄过度及肾失固藏;
3.查体常见:眼结膜充血、眼白多血丝、口腔溃疡、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痤疮、面部皮肤油腻;
4.舌诊:舌质红或红郁,或仅舌尖红,舌根苔多厚腻,白腻或*腻,甚则浊腻不堪,舌下静脉多见瘀滞;
5.脉诊:尺脉浮大时,有时见双寸脉不足,而双寸上浮或上鱼时,则尺脉沉弱或细滑;
6.反复口腔溃疡,兼见失眠、胃部不适,合用柴胡加龙牡汤效佳;
7.合用桂枝加龙牡汤,治疗斑秃颇效;
8.治疗手口足病、疱疹性咽峡炎、鹅口疮,应用封髓丹的机会较多,热郁者合用升降散;
9.牙龈肿痛,不能合齿,甚则面肿,偏于一侧者,合用大*附子细辛汤;
10.湿热引起的湿疹,宜合用减味升麻鳖甲汤;
11.湿热下注引起的白带、*带、阴痒,封髓丹甚效;
12.遗精、早泄、阳强,下焦虚寒者,宜合用潜阳丹或祝氏温潜法。
大约是2年前的一个晚上,有位师姐给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