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梁医师
袁氏咳喘膏是我父亲袁止白从我叔祖父那里继承下来的,用到现在都快一个世纪了,病人贴了以后没有不说好的。多年前有个领导干部要到美国去,机票都买好了,第二天就要上飞机,但他担心入不了关,就连夜来找我。原来他有慢性咳嗽,刚好那段时间犯病,咳喘得很厉害,一点也熬不住的样子。那个时候到美国入关查得很严,如果咳嗽得太厉害,会被怀疑有传染病,搞不好连关都入不了。我就给他贴了咳喘膏,几天后,他从美国打来电话谢我,说过关很顺利。
纯手工制作的咳喘膏
咳喘膏大人小孩都可以用,制作起来非常复杂。膏药里面有许多味中药,川乌、草乌、当归、马钱子、老鹳草等等,用上好的菜油泡上几天几夜(菜油的用量很讲究,夏天不能放太多,冬天不能放太少,否则会影响膏药的老嫩程度,太老太嫩都不易粘贴在皮肤之上),再放到紫铜锅里慢慢熬。要熬到滴水成珠的程度,滴到水里成珠不散。熬出来的膏药是黑色的,冷却后用铜勺盛着放酒精灯上烘软,拿筷子挑适量放到事先剪裁好的膏药布上,摊平绞成铜螺纹,咳喘膏就做好了。临到用时,再用酒精灯烘软,在黑色的膏药中心加入上好的药粉,贴到穴位之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黑膏药放多久都不会开裂,原因是熬制的时候放入了蜂蜜。这个诀窍得益于老北京“面人郎”的制面技术。一开始面人郎和北京城里得其他制面艺人一样,做出来的面人过不多久就会开裂。有一回他得了疟疾,无意中从同仁堂伙计口中得知其“鳖甲煎丸”历经两百多年不开裂的原因,是掺了炼蜜的缘故。面人朗就用这个办法制作面人,做出来的面人从不开裂,而且特别光亮,再加上做工精细,惟妙惟肖,从而一举成名。解放后,面人朗把这个秘方无偿贡献给了国家,同行纷纷仿效,所以自那以后的面人都不开裂了。图片来源于网络膏药布的制作也很讲究。要用大的萝卜煎汁,过滤去渣后和上好的面粉混合,不断搅拌制成浆糊,这样裱出来的膏药布才挺括,否则就会弯曲似瓦(片)状,这在古医书上也有记载。萝卜水要适量,否则水太少,浆糊太厚,膏药布就太硬;水多了,浆糊太稀,布和纸就会分离。图片来源于网络膏药里面还要加入一些春天萌发的鲜嫩枝条,如柳树枝、桑树枝、枣树枝、桃树枝、槐树枝,以取其生发之气。小孩子处于快速生长阶段,总是以动为主,生机勃勃,所以中医给小孩子开方,如果看到小孩子长得不化,通俗讲,就是发育不顺畅,都会用点藕节、谷牙、麦芽、嫩树枝之类的中药,这些东西都处于萌发状态,就像藕节,将来上面是要长荷叶的,所以生发之气很旺盛。做家长的平时也可以给孩子吃点胚芽类的东西,如豆芽、金针菇等,可以激发生命活力,促进生长发育。咳喘膏一年四季均可用
咳喘膏有温肺散寒、止咳平喘、镇静安神、理气降逆之功效,一年四季都可以用。古时候有“二竖为虐”的故事,说是有一回晋候得了重病,梦见病魔就是两竖子,躲在膏肓之间(古人说心下面有一小块脂肪叫做膏,心脏与横膈膜之间的部位叫做肓),药力达不到,针也打不到,就连神医扁鹊来了都无能为力。这就是成语“病入膏肓”的来源,形容人病情严重,已经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药力达不到、针也打不到的时候,不妨来试试膏药。袁氏咳喘膏是贴在背部身柱穴上的。身柱穴这个穴位,你去摸摸看,脊柱第三四节胸椎棘突中央位置就是了。如果肺部出了问题,有了炎症,这里是正对应的肺腑位置。膏药贴在这个穴位上,“直达病所,驱邪外出”,效果非常好。图片来源于网络很多小孩子都得过慢性咳嗽,治来治去总是不好,最让家长头疼的是,每到夜半就加重,像极了夜晚的蛙鸣,所以民间又称“蛤蟆呛”。南宋诗人赵师秀脍炙人口的诗句“*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绘的就是*梅时节的绵绵雨夜,青草地,池塘边,此起彼伏的片片蛙鸣,不过小孩子夜半咳嗽可没有雨夜蛙鸣那么美的意境。袁氏咳喘膏治咳喘见效快。快到什么样程度呢,打个比方说,就像从前家家户户用的拉线开关,线一拉灯就亮,立竿见影嘛。袁医生自己也说:“我孙子去年冬天也得过一回咳嗽,有天晚上躺下来就开始咳,我想他咳个几声就会停下来,没想到越发厉害了。我只好找来家里存的咳喘膏给他贴上,两三分钟后他就沉沉地睡去了。”咳喘膏效果虽好,但千万不可贴过头。倒不是说贴长了对咳喘不好,而是对皮肤有伤害。特别是小伢儿,有些家长伢儿的膏药贴上去后就不管不顾,或临时有事给忘了,过了很长时间才想起。小伢儿皮肤娇嫩,时间长了会有不良反应的,所以一定要控制牢。我给病人贴膏药都会反复交代贴敷的时间,大人最多不超过三天三夜,小孩子不超过24小时,而且年龄越小贴敷的时间越短。中医里头一些外治的方法现在施行起来要比从前困难得多,就拿瘢痕灸来说,要用艾炷直接灸灼穴位处的皮肤,渐致化脓,最后形成瘢痕,是我国应用历史最长的一种灸法,在晋唐时期最为盛行,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中写道:“至今村女面,烧灼成痕瘢”,韩愈还生动地描述了施灸的场面:“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到南宋时,由于较为疼痛,不受达官贵人的欢迎,瘢痕灸才逐渐被针刺所取代。瘢痕灸会在皮肤上留下灸疮,按西医的说法属于野蛮疗法,也就是有创伤性。但正因为留下瘢痕,疗效才更明显,唐代医家曾有“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的说法,可见灸疮的重要性。以前贴膏药也是如此,最好贴到皮肤溃烂,里面满是脓水,膏药就像是贴在水面上,到了这种地步毛病反而好了。现在人们普遍不接受这种疗法,所以贴敷时间都尽量缩短,同时增加贴敷的次数,以减少对皮肤的伤害。图片来源于网络收集偏方数十年从未间断
桐君堂专家袁大梁医生治病是纯中医治疗,他的病人,包括哮喘病人,从治疗开始都会停止使用抗生素。西医治病往往先入为主,很多西医虽然也开中药,但还是按西医的理论来,比如化验单上显示是金*色葡萄球菌感染,就到中药里面找针对这种细菌的中药,比如一枝*花、蒲公英等。他既没有组方,也没有用到中医的理论,理、法、方三者都废掉了,只剩下一个药,而且这个药还是跟着西医的理论走,这就不叫中医了。中医博大精深,治病的方子太多了。所以袁医生一有空就看书,做卡片,写读书笔记,每个月都去杭州市图书馆或浙江省图书馆,一次性借来20本医学类书籍,数十年来从未间断,碰到好的单方验方偏方就抄下来反复记忆。图片来源于网络袁医生有个朋友,是海外海的老板,有次打嗝三天三夜都停不下来。中医把打嗝称为“呃逆”,一般都在受凉或进食过急、过快、过烫、过冷情况下突然发生,吃辛辣食物尤其容易引起。本来吃饱饭打个嗝很正常,但如果连续不停地打,自己又控制不了,就比较麻烦了。医院都去看过,什么办法都使过了,仍然不好,就打电话来问袁医生有什么办法。袁医生说有,一秒钟就能把嗝止住,让他找来身边留长指甲的人,把指甲剪几条下来,插入香烟有烟丝的那端,点燃,猛吸几口咽下,呃逆立刻就能止住。他将信将疑地去做,呃逆果然止住了,禁不住连声称奇。这个方子是袁医生从《李可医案处方集》中看到的一个偏方,也是民间来的秘方,原理是人的指甲点燃后味道极臭,吸入喉间立即呛咳,肺气先通,符合中医“欲降先升,升己而降”之理。但这种方法只能暂时止嗝,两三小时后又会发作,需要再服中药巩固。袁医生把方子用手机短信发给这个朋友,他赶紧让身边的人去抓药煎药,喝了以后果然有效果。这张方子便是经典方丁香柿蒂汤,有温中益气、降逆止呃之功效。不过袁医生用丁香柿蒂汤也是有诀窍的,柿蒂不入煎,而是磨粉服用,效果更佳。袁大梁
副主任医师
杭州前辈名中医袁止白先生之传人。主治:哮喘、咳嗽、气管炎、各种鼻炎、小儿多动症、抽动症、癫痫、鼻窦炎、扁桃体炎、咽喉炎、妇科疾病、青春痘、胃肠病、糖尿病、忧郁症、失眠、亚健康调理及疑难杂症等。
门诊时间:
武林馆:周二全天,周六、周日上午
城站馆:周五上午
预约方式
拉到文末,点击“写留言”,发送“就诊者姓名+联系电话”,会有工作人员与您联系。
桐君堂(武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