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某,女,67岁,年12月09日初诊。
主诉:反复失眠20年余。
现病史:病家自诉间断性失眠有20余年,多方求诊,病情时好时坏,前医曾予逍遥丸、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归脾汤等服用,收效不佳,现需口服安眠药方可入眠,但夜间易醒,遂来求诊。辰下:药物辅助入睡,夜间易醒,起卧不安,口干眼涩,身困乏力,心烦急躁,二便尚可,舌淡苔*,脉滑稍数。
处方:*连温胆汤加减
*连6g姜半夏12g竹茹12g
茯神12g陈皮12g太子参20g
百合20g炒枣仁15g栀子9g
牡丹皮9g牡蛎30g(先煎)鳖甲20g(先煎)
7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饭后四十分钟温服。
二诊(.12.16)服上药后,虽仍需安定助眠,但睡眠时间明显延长,余证皆轻,查其舌淡苔微*,脉滑,续前方加合欢皮20g、夜交藤20g,再进14剂,煎服法同前。另嘱其服中药同时渐减安眠药。药尽后电话随访,知无需西药,睡眠亦安,诸症皆愈。
按语:不寐一证,临床常见,其病因繁多,《景岳全书·不寐》中言及痰火内扰是导致不寐的常见原因:“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多虚症”,而“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而本案即乃痰热内扰,心神不宁所致。询知病家平素饮食不洁,伤及脾胃以使痰湿内生,其郁而化热,上扰心神,而见心烦失眠;火热之邪,伤津耗液,阴血不得濡养头面官窍,故口干眼涩;脾胃既虚,痰湿又困脾,形神失养,而身困乏力;视其舌苔*,诊脉滑稍数亦提示痰热扰心之证。
治当清热化痰,宁心安神,吾师投以温胆汤加减。方中*连苦寒,清热燥湿,专清心火;姜半夏味辛气平,能消痰祛湿;竹茹其性凉润,《药品化义》言其“轻可去实,凉能去热,苦能降下,专清热痰,为宁神开郁佳品”;以茯神代茯苓,健脾益气同时,宁心安神之力更著;陈皮辛温,一助半夏燥湿化痰,二配茯神理气健脾;太子参味甘气平,益气生津,可健脾气以制生痰之本,可解口渴以缓病家之急;百合、炒枣仁养肝血,宁心神;栀子清解三焦郁火,牡丹皮清热凉血化瘀;牡蛎、鳖甲皆为咸寒之品,其重镇降涩,降摄相火而存津液,重镇下行而安神*,以助安眠。全方以清热化痰为主,辅以健脾益气,养阴生津,以达宁心安神之效。药证相符,故用之效如桴鼓。
二诊时诸证皆轻,睡眠改善,酌加合欢皮、夜交藤,解郁和血,宁心安神。药后随访病愈眠安,未再服用安眠药。
张喜奎,河南南阳人,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硕士生导师,全国中医高校名师,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名医,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优秀导师,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全国及省级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指导老师,国家中管局全国中医经典理论师资班授课教师,国家中管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伤寒论学科带头人,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科治未病专科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第5、6届副主任委员及第7届名誉副主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研究分会副会长,福建省第十、十一、十二届*协委员等。主编、副主编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伤寒论》等教材7部,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出版专著12部。完成了一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等。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