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甲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治疗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乙型肝炎,胆囊
TUhjnbcbe - 2021/8/20 20:09:00

导读:柴胡疏肝散,出自《医学统旨》。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功效。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现代临床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胃炎、乳腺增生、妇女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和肋间神经痛和某些抑郁症患者。

方歌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胀皆能除

组成柴胡钱,陈皮(醋炒)钱,川芎1钱半,芍药1钱半,枳壳(麸炒)1钱半,甘草(炙)5分,香附1钱半。

用法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

功效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脘腹胀满,脉弦。

方解

本方所治为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郁血滞,横逆犯胃所致。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其经脉布胁肋循少腹。若情志不遂,木失条达,则致肝气郁结,经气不利,故见胁肋疼痛,胸闷;肝失疏泄,经气不利,则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脉弦;肝气不疏,横逆犯胃,则脘腹胀满。脉弦为肝郁不舒之征。根据“木郁达之”之旨,治宜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方以柴胡为君,调肝气,散郁结。臣以香附专入肝经,既疏肝解郁,又理气止痛;川芎辛散,开郁行气,活血止痛,二药助柴胡疏肝理气止痛。佐以陈皮理气行滞和胃,醋炒以增入肝行气之功;枳壳理气宽中,行气消胀,与陈皮相伍以理气行滞调中: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炙甘草又调和诸药,兼作使药。诸药合用,能理肝气、养肝血,和胃气,诚为疏肝理气解郁之良方。

本方是四逆散加陈皮、川芎、香附而成。而四逆散中四药等量,侧重调畅气机,疏理肝脾;本方重用柴胡,轻用甘草,将枳实改为枳壳,再加陈皮、川芎、香附重在行气疏肝,兼以和血止痛,为治肝郁血滞之良方。

加减化裁如见嗳气、泛酸,加煅瓦愣、海螵蛸、象贝母;胁痛剧烈,加川楝子、延胡索;胃中灼热、口苦苔*,加黑山栀、*芩;脾气虚者加白术、茯苓;胃阴虚者加沙参、玉竹、石斛;肝阴虚者加女贞子、枸杞子;肝郁有热者加*芩、川楝子;肝气犯胃寒热错杂者加*连、干姜;气郁血滞或痞积者加鳖甲、牡蛎;若胁肋痛甚者,酌加郁金、青皮、当归、乌药等以增强其行气活血之力等。

禁忌本方芳香辛燥,易耗气伤阴,不宜久服。孕妇慎用。

附方

①疏肝解郁汤(《中医妇科治疗学》),由香附、柴胡、青皮、郁金、丹参、川芎、延胡索、红泽兰、金铃炭构成。功能疏肝理气,活血调经。主治肝郁气滞,经行不畅,量少,色淡红,间有血块,胸胁胀满,时有嗳气,舌苔*,脉弦者。

②疏肝散(《症因本治》),由柴胡、青皮、苏梗、钩藤、白芍、山栀、广皮、甘草构成。功能理气疏肝。主治烦怒伤肝,肝大怫逆,不能眠卧。

③疏肝散(《寿世保元》),由*莲、柴胡、青皮、当归、桃仁、枳壳、川芎、红花、白芍构成。功能疏肝理气,通络活血。主治肝经气滞血瘀,左胁下痛者。

类方鉴别

(1)四逆散为疏肝之基础方。原治阳郁厥逆证,即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后世多用作疏肝和胃之通剂,常用于肝胃不和的脘腹疼痛,胁肋胀闷,脉弦等,功可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逍遥散主治肝郁脾虚血虚证。三者相因为病,互为因果,但总病机为肝郁,可致脾虚血虚,而脾虚血虚又可加重肝郁。其主证中除两胁作痛外还可见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虚弦者,该方功用为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3)一贯煎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肝肾阴亏,肝失所养则疏泄失常。横逆犯胃,故可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阴虚液耗,津不上承,故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肝气不舒,肝脉郁滞,久则结为疝气瘕聚。故在配伍上以滋养肝肾及阴血药为主,疏达肝气之品为辅,共成滋阴疏肝之功。

(4)柴胡疏肝散主治肝气郁滞证。肝喜条达,恶抑郁,如因情志不遂,木失条达,肝失疏泄,可致肝气郁结,除胁肋疼痛外,还可见嗳气太息,脘腹胀闷,脉弦或往来寒热。本方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

(5)金铃子散主治肝郁化火证。证由肝郁气滞,气郁化火所致。肝气郁滞,血行不畅,故见心腹胁肋诸痛,时发时止;气郁化火可见口苦,舌红,苔*,脉弦数。本方之功用为疏肝泄热,行气止痛。

医案精选

患者,男,48岁.右上腹及中上腹胀满、疼痛,乏力月余.

查:一般情况尚可,心肺无异常,形体肥胖,肝脏右肋弓下指,质中等硬度,无压痛,总胆固醇7.6mmol/L,三酰甘油3.mmol/L。

B超检查:脂肪肝。患者嗜酒,舌质紫暗,苔*腻,脉弦滑;中医诊断:胁痛,积证(瘀血阻滞型)。方予柴胡疏肝散加味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柴胡10g,赤芍1g,香附10g,瓜蒌30g,山楂30g,决明子30g,泽泻0g,郁金1g,当归1g,桃仁10g,川芎10g,牛膝15g,莱菔子1g,红花10g.水煎服,每日1剂.

上方加减治疗个月,症状完全消失,血脂降至正常水平.B超检查:肝脏未见异常.继以柴胡疏肝散加减调理1个月,以巩固疗效.注意饮食.随访1年未复发.

脂肪肝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性病变,当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超过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1/3以上肝细胞脂变时,称为脂肪肝。中医学认为,脂肪肝系因过食肥甘厚味,伤及脾胃,致使气机不畅,出入升降失常,湿聚生痰,由痰致瘀,久病入络导致血脉瘀滞.脂肪肝属中医胁痛、积聚、症瘕范畴。《内经》云:"百病皆生于气"。古代医家庞安常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中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均强调气机不畅是致病的重要因素,故以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条畅气机,以治其本;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山楂、决明子、泽泻均有促进脂类物质代谢和抑制体内脂类物质吸收及降低血中脂类物质水平的作用,以治其标。实践证明,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脂肪肝,临床效果满意。

痛经案史某,女,9岁

主诉:每于行经前小腹胀痛,并呈阵发性加剧,伴有乳房胀痛,不容近衣。经行不畅,色暗红有块。查舌苔薄白,脉沉涩。此乃肝郁气滞,血行不畅所致。治宜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处方:柴胡10g,白芍15g,香附10g,枳壳10g,郁金1g,川芎10g,丹参15g,益母草15g,穿山甲6g,炙甘草10g。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5剂后小腹胀痛减轻,乳房胀痛消失,经行通畅。嘱患者每于经行前1周服此方5剂,连服3个月。追访1年,痛经未复发。


  按:丹溪翁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此患者因肝气郁结致:冲任不调,气血不畅,不通则痛。用柴胡疏肝散取其“木郁达之”之意,加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穿山甲走窜经络,通经止痛直达病所。

 


  柴胡疏肝散是由《伤寒论》之四逆散衍化而来,主治胁肋疼痛,往来寒热。本方由柴胡、白芍、枳壳、香附、川芎、陈皮、炙甘草组成。方中柴胡为主药,为治肝胆、脾胃之要药,有疏肝解郁之功。白芍能补血柔肝敛阳,缓急止痛。现代药理证明,本品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调整T细胞的免疫功能和促进液体免疫反应。枳壳行气宽中,消胀除满。香附疏肝解郁、理气止痛,素有“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之称。川芎为血中之气药,能上行头目,下达血海,旁通四肢,外彻皮毛,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要药。陈皮能健脾和胃理气,燥湿化痰。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配,共奏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活血散结,调和肝脾之功。《*帝内经》言“百病生于气”,《类证治裁》谓“诸病多自肝来”。故笔者在临床上,凡遇到因情志不遂,气机失常造成的疾患,皆在本方基础上予以加减,均可收到理想效果。本方易耗损人体正气,临床用药当病除即止,不宜久服。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如照方抄录服药,后果自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治疗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乙型肝炎,胆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