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篇》
◎穿山破石消囊肿
爷孙俩在一次采药中,发现一只穿山甲,这穿山甲伸着细长的舌头,钻到蚂蚁洞里,把蚂蚁都黏出来。
小指月说,想不到穿山甲舌头这么长。
爷爷说,穿山甲不仅善于穿土,更能上爬树,下游水,堪称水、陆、空三通。所以它能通达人体上、中、下三焦,脏腑表里,血脉内外。
小指月说,穿山甲连山石土中都可以穿洞,真是太不简单了。
爷爷说,你别小看穿山甲身上的甲片。它经常躺在蚂蚁出没的地方装死,这样蚂蚁纷纷钻进甲片里,然后穿山甲便关闭甲片,跳入水中,再把甲片打开。蚂蚁都浮在水面上,它便可以随意食之。
爷孙俩的谈话惊动了这只穿山甲,它一溜烟地跑掉了,本来指月想把它捉住的,但爷爷说,穿山甲是国家保护动物,不仅不能捉,以后也要少用,除非万不得已才用之。
小指月说,如果不用穿山甲怎么办?
爷爷说,可以用鳖甲代替,鳖甲加皂角刺,既能散结,也能穿破,不过剂量要用大一些。穿山甲不过是示人以法度而已,并不是非用它不可。只要有助干把气滞血瘀、经络堵塞、局部壅滞的病状穿破打通的药,就可以大胆地代用之。
有个小伙子面*肌肉。经常拉肚子,没胃口,他以为是肠道问题。
爷爷说。肝脉弦紧。克犯脾十。胃肠只是代罪羔羊,病在肝上。干是叫他去做肝部的检查,居然发现肝上有一个大囊肿。
小指月说,原来中医五脏生克的关系也可以帮助明确诊断。
爷爷叫这小伙子用穿山甲打粉,每次服5克,每日3次,连服10天。这10天不要熬夜,要早睡觉,养精蓄锐;不看电视,不玩手机、电脑,节能减耗;多活动走动,促进气血循环,以助药力;少吃荤,多吃素,辅助身体排*。
小伙子吃药后,脸上气色变得越来越好,刚开始两天还腹泻,后来胃口大开,吃饭也不饱胀了,肝部也没有胀滞感了。半个月后去做检查,囊肿居然小多了。
小指月说,爷爷,穿山甲这么厉害,真是消除囊肿的金刚钻啊!
爷爷说。确实。穿山甲逢山石皆可穿破。入人体能助肝主疏泄之功,条达气
机,展布经络,但真正攻破包块积聚的不是纯靠穿山甲,而是要靠背后的充足粮草供应,也就是人体的精气神。由于这小伙子严格遵守医嘱,所以效果才这么快。如果以后他又经常熬夜,吃大量的肉食油腻之物,又少运动的话,那他的肝脏局部便还容易堵塞胀满。所以不是仅仅知道穿山甲能治疗脏腑积聚囊肿,更要明白如何过一种少堵塞、少积聚的生活啊!
小指月随后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山东中医验方集锦》中记载,贺某,男,面*肌瘦,肝部肿,经常腹泻,饷胀,甚至夜间发热盗汗,医院确定为肝大。中医给他服用穿山甲粉,效佳。
将穿山甲炮制后打成细粉,1~3岁,每日服3克;4~6岁,每日服6克;7~12岁,每日服9克;成年人每日可服12~15克,用白开水送服。如果孩子不喜欢吃药,可以用白面和糖烙制成饼,服食之。如果没有穿山甲可以用鳖甲来代替,,但剂量要加倍。
《中药大辞典》:穿山甲拼音ChuānShānJiǎ
别名鲮鲤甲(《别录》),鳢鲤甲(《补缺肘后方,),鲮鲤角(《本草衍义》),川山甲(《三因方》),鳖鲤甲(《本草经疏》),山甲(《本草求真》),甲片(《疡科遗编》),麒鳞片,鳞片、随碱片(《广西中药志》)。
出处《本草图经》
来源为鲮鲤科动物鲮鲤的鳞甲。捕得后杀死,去净骨肉,晒干,即为"甲壳"(亦称"甲张")。将甲壳置沸水中,甲片自行脱落,晒干;或直接用沸水烫死,取下甲片,洗净晒干。
生境分部主产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浙江、福建、湖南、安徽等地亦产。
性状甲片随生长部位不同而形状大小不一。呈扇面形、菱形或盾形,一般长或宽1.5~5厘米,中央较厚,边缘较薄。背面青黑色,有纵线纹多条,底部边缘,有效条横线纹。腹面色淡较滑润,中央有一条弓形的横向棱线。角质,微透明,坚韧有弹性,很难折断。气微腥,味咸。以片匀、色青黑、无腥气、不带皮肉者为佳。
炮制炮山甲:取拣净的穿山甲片,分开大小,另将砂子置锅内炒至轻松,加入穿山甲片,炒至鼓起呈金*色时,取出,筛去砂子,放凉。醋山甲:用上法炒至鼓起呈金*色时,筛去砂子,立即将炮山甲片倒入醋盆内,搅拌略浸,捞出,用水漂洗,晒干。(每穿山甲片斤,用醋20~25斤)
①《滇南本草》:"土炒,炮用。"
②《纲目》:"方用或炮,或烧,或酥炙、醋炙、童便炙,或油煎,土炒,蛤粉炒,当各随本方,未有生用者。仍以尾甲为力胜。"
性味咸,凉。
①《别录》:"微寒。"
②《药性论》:"有大*。"
③《滇南本草》:"性寒凉,味咸。"
归经入肝、胃经。
①《纲目》:"入厥阴、阳明经。"
②《本草汇言》:"入足太阴,厥阴经。"
功能主治消肿溃痈,搜风活络,通经下乳。治痈疽疮种,风寒湿痹,月经停闭,乳汁不通。外用止血。
①《别录》:"主五邪惊啼悲伤,烧之作灰,以酒或水和方寸匕,疗蚁瘘。"
②陶弘景:"疗疮癞。"
③《药性论》:"治山瘴疟。恶疮,烧敷之。"
④《日华子本草》:"治小儿惊邪,痔漏、恶疮、疥癣。"
⑤《滇南本草》:"治疥癞痈*,破气行血,胸膈膨胀逆气,治膀胱疝气疼痛。"
⑥《纲目》:"除痰疟寒热,风痹强直疼痛,通经脉,下乳汁,消痈肿,排脓血,通窍杀虫。"
⑦《本草再新》:"搜风去湿,解热败*。"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散剂。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气血不足,痈疽已溃者慎服。
《本草经疏》:"痈疽已溃不宜服,痘疮元气不足不能起发者,不宜服。"
复方①治痈疽无头:穿山甲、猪牙皂角(去皮、弦)各一两。共炙焦*,为末。每用一钱,热酒调下。其疮破,以冬瓜藤为末敷,疮干即水调敷之,诸疖疮皆可用。(《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②治肿*初起:穿山甲插入谷芒热灰中,炮焦为末二两,入麝香少许。每服二钱半,温酒下。(《仁斋直指方》)
③治痈疽,托*排脓,五*附骨在脏腑里,托出*气,止痛内消:蜂房一两,穿山甲,蛇蜕、油发(并烧带生存性)各一分。上为末。每服二钱,入乳香末半钱,暖酒调下。(《普济方》穿山甲散)
④治吹奶痛不可忍:穿山甲(炙*)、木通各一两,自然铜半两(生用)。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温酒调下,不计时候。(《本草图经》)
⑤治乳汁不通:穿山甲炮,研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单骧·涌泉散)
⑥治便*便痈:穿山甲半两,猪苓二钱。并以醋炙研末。酒服二钱。外用穿山甲末和麻油、轻粉涂之。(《仁斋直指方》)
⑦治聤耳出脓:穿山甲烧存性,入麝香少许吹之。(《鲍氏小儿方》)
⑧治瘰疬溃坏:鲮鲤甲二十一片。烧研敷之。(《姚僧坦集验方》)
⑨治蚁瘘疮多而孔小:烧鳢鲤甲。猪膏和敷。(《补缺肘后方》)
⑩治气痔脓血:穿山甲一两(烧存性),肉豆扣仁三个。同为末。米饮调二钱服。甚者加猬皮一两,烧入。中病即已,不必尽剂。(《本草衍义》)
⑾治喉癣:甲片五分(炙),白霜梅一个(炙),雄*五分,枯矾一钱。上共研末。吹喉内。(《疡科遗编》穿山甲散)
⑿治中风,手足偏废不举:川山甲、红海蛤(如棋子者)、川乌头(大者,生用)各二两。上为末。每用半两,捣烈葱白汁,和成厚饼,约径一寸半,贴在所患一边脚中心,用旧帛裹紧缚定,于无风密室中椅子上坐,椅前用汤一盆,将贴药脚于汤内浸,候汗出,即急去了药,汗欲出,身麻木,得汗周遍为妙。切宜避风,自然手足可举,如病未尽除,候半月二十日以后,再依此法用一次。仍服治风补理药。忌口远欲以自养。(《三因方》趁痛膏)
⒀治但热不寒疟:穿山甲一两,干枣十枚。上同烧灰留性,研为细末。每服二钱,当发日,日未出时井水调下。(《杨氏家藏方》)
⒁治痢,里急后重:穿山甲,好蛤粉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好酒空心调服。(《普济方》)
⒂治疝气膀胱疼痛:穿山甲(炒)三钱,茴香子二钱。为细末。每服二钱,滚水酒送下。(《滇南本草》)
⒃治妇人阴颓,硬如卵状:穿山甲五钱。以沙炒焦*为末。每服二钱,酒下。(《摘元方》)
⒄治痘疮变黑:穿山甲,蛤粉炒。为末。每服五分,入麝香少许,温酒服。即发红色。(《仁斋直指方》)
各家论述①《纲目》:"穿山甲,古方鲜用,近世风疟疮科通经下乳,用为要药,盖此物能窜经络达于病所故也。谚曰:穿山甲、王不留,妇人食了乳长流,亦言其迅速也。李仲南言其性专行散,中病即止,不可过服。又按《德生堂经验方》云:凡风湿冷痹之证,因水湿所致,浑身上下,强直不能屈伸,痛不可忍者,于五积散加穿山甲七片,炮熟,同全蝎炒十一个,葱、姜同水煎,入无灰酒一匙,热服取汗,避风。"
②《医学衷中参西录》:"穿山甲,味淡性平,气腥而窜,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凡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以治疔痈,放胆用之,立见功效。并能治癥瘕积物,周身麻痹,二便秘塞,心腹疼痛。若但知其长于治疮,而忘其他长,犹浅之乎视山甲也。疔疮初起未成脓者,余恒用山甲、皂刺各四钱,花粉、知母各六钱、乳香、没药各三钱,全蜈蚣三条。以治横痃,亦极效验。其已有脓而红肿者,服之红肿即消,脓亦易出。至癥瘕积聚,疼痛麻痹,二便闭塞诸证,用药治不效者,皆可加山甲作向导。"
临床应用用于止血:将穿山甲洗净晒干,用植物油炸成*色(不宜过火),经日晒或自然挥发除去油质,研成细末(越细越干燥效果越好),分装于瓶内,高压灭菌,再入烤箱内干燥即成。用时将出血处沾干,迅速把止血粉均匀地撒在出血部位上(包括动脉出血),轻轻加压包扎。一般能在1~5分钟内完全止血。需缝合的伤口,把多余的止血粉用消*盐水轻轻冲出后即可缝合(经动物实验证明,穿山甲粉缝于组织内完全可以吸收)。用于疝修补、阑尾切除、胃次全切除、骨瘤、脊椎骨折钢板固定、截肢等37例手术,有36例获得满意的止血效果,只有1例直肠息肉摘除后因不好压迫而效果不佳。
备注进口的穿山甲商品,多来自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一般分大甲片与小甲片。大甲片灰*色,习称"铜甲片",品质较次;小甲片褐色,习称"铁甲片",品质较优。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医故事——《水蛭、虻虫篇》噬血之物善消融瘀血
中医故事——《水蛭、虻虫篇》一味水蛭生用消肌瘤
中医故事——《水蛭、虻虫篇》狂躁可消,失眠安好
中医故事——《斑蝥篇》发泡疗法拔癣疾
中医故事——《斑蝥篇》斑蝥拾珍
中医故事——《穿山甲篇》一味下乳涌泉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