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问对:花椒、青椒、椒目
花椒,最早以檓和大椒之名载于《尔雅》,郭璞注曰:“椒,丛生,实大者名为檓也。”《神农本草经》中花椒有两种,即秦椒、蜀椒。《名医别录》中载:“秦椒生泰山山谷及秦岭上或琅琊,八月,九月菜实”,表明秦椒产于陕西秦岭山区;又载蜀椒“生武都及巴郡”,“武都”即今甘肃东南部近四川处,“巴郡”即今之重庆市。《本草经集注》中对蜀椒补充说“出蜀郡北部,人家种之,皮肉厚,腹里白,气味浓。江阳晋原及建平间亦有而细赤,辛而不香,力势不如巴郡”,陶氏认为蜀椒以巴郡所产“力势”者为佳。《新修本草》延用了陶弘景的说辞。《本草图经》载“秦椒,生泰山川谷及秦岭上或琅邪,今秦、凤、及明、越、金、商州皆有之”,“蜀椒,生武都川谷及巴郡,今归、峡及蜀川、陕洛间人家多作园圃种之”,此时的秦椒、蜀椒种植已无地域局限,由此可以推定,这两种花椒或是一种而已,但因生境不同而质量有别。苏颂也载蜀椒说“此椒,江淮及北土皆有之,茎、实都相类,但不及蜀中者,皮肉厚、腹里白、气味浓烈耳。”即秦椒、蜀椒形状有小别,且秦椒不及蜀椒“气味浓烈”,这也便是古人一直以来将花椒分为秦椒和蜀椒的原因所在。现今考证结果已有共识,古代一直以来所记载的秦椒、蜀椒均为花椒ZanthoxylumbungeanumMaxim.的干燥成熟果皮。
花椒Zanthoxylumbungeanum
现今《药典》载花椒为芸香科青椒ZanthoxylumschinifoliumSieb.etZucc.或花椒ZanthoxylumbungeanumMaxim.的干燥成熟果皮。但古代并无青椒记载,青椒ZanthoxylumschinifoliumSieb.etZucc.不过是近现代才入药用。这也就不可避免的引发一个问题:作为无历史经验的青椒是否可做花椒使用?青椒与花椒能否等效?另外,椒与姜、桂又有什么差异?《神农本草经》秦椒为中品“主风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发,明目”,蜀椒为下品“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花椒“温中”“寒湿痹痛”奠定了后世延续至今的温中止痛功效基础。《伤寒论》中用花椒也非少见,大建中汤、赤石脂丸、白术散、王不留行散以蜀椒温里散寒,乌梅丸、升麻鳖甲汤用蜀椒引火归元。蜀椒味辛而麻,质轻善行,与厚重之姜、桂自有差异。花椒与青椒之间也存在不同,有实验证实,花椒的抗腹泻作用强于青椒,但青椒的局部麻醉与镇痛作用强于花椒。可见一物一性,各有不同,如是,将青椒与花椒都列为花椒的基源看来也有可商榷之处了。其实,这种现象又何止花椒呢?多基源之弊在汉医药中非常多见。现如今连柴鸡蛋、肉鸡蛋都分的详细且可溯源,严格要求药用植物并不为过。新时代对植物药用也必将提出更高要求,历史发展的必然而已,不足为奇。
青花椒Zanthoxylumschinifolium
花椒以蜀地为优,川者,风水佳境也。联想到那三星堆神秘莫测的文明,令人不仅浮想联翩,莫非真有史前文明么?如何理解春秋楚地、大汉中原以及神秘的蜀地文明对汉医药起源的影响呢,每念及此,都无法那掩盖我那卑微的无知与不解的困顿。古人用椒,既有椒壳,即花椒,也有椒目。药理研究证实花椒温中散寒可抗溃疡、抗腹泻、保肝及对肠肌活动的双向调节是对古人经验的解读。另外,花椒水提物也能延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消耗时间、凝血酶时间,无怪乎《药性论》、《日华子本草》用之温经活血了。椒目有利水、平喘之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载“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防己椒目葶苈大*丸主之,是为明证。椒目劫喘之用因朱丹溪而闻名,《丹溪心法》治喘“椒目研极细末,一二钱,生姜汤调下止之。”《脉因证治》“劫药方,治喘不止,甚不可用苦寒药,可温劫之,椒目二钱,为末,姜汤下。”现代叶有报道用椒目油丸治疗早期哮喘患者,其机制是椒目油丸能降低哮喘气道炎症。研究又发现椒目榨油的平喘效果强于水煎剂,难怪朱丹溪药用椒目多炒研为末了。噫,经验的积累有时是需要几代人艰辛努力才取得的,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