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组成及应用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方歌: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
枣枚十二甘二两,解肌还借粥之功。
用法: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主治:从条文我们总结,桂枝汤主治太阳中风证,其辨病性为阳,辨病位在表,病机为营卫虚弱、经气不畅,方证为发热、恶风寒、头痛、身痛、鼻鸣干呕,舌质淡,苔白,脉浮缓或浮弱。从桂枝汤的条文中,我们还可以发现:1.用下法后患者正气不减,表现为气上冲,仍可应用桂枝汤2.若疾病已成“坏病”,不可妄用桂枝汤,还必须再精细的辨证3.麻*汤方证不可应用桂枝汤4.应用桂枝汤如出现烦躁,可配合针刺疗法以治疗5.但凡表里俱病,病性为阳,表病不解,病邪还未完全入里化热,仍当解表,不可下,即使发热不恶寒,无里实证,仍不能应用下法,这个阳明病篇会讲到5.病人没有里证,定时发热汗出,可用桂枝汤提前发汗,这里也提示桂枝汤的发热热型是定时发热6.小便色深提示病证入里化热,色浅病证仍在表7.但凡桂枝汤夹有里虚寒证,先救里温阳8.妇人妊娠恶阻,产后中风都有应用桂枝汤的机会,说明桂枝汤药力平和,从服用方法也可看出,须借热粥之功方能发汗,所以单纯的把桂枝汤归在解表剂有失欠妥。从桂枝汤用法来看,我们可以学习张仲景独特的煎药方法,一方一法,而不是万方一法,就像做菜一样,不是所有的菜都是一个做法。而且治疗这种表证急症,需要随时观察患者,根据病情随时调整服药方法甚至方剂。若不能发汗,就要增加服药的频次。同时服药也要注意饮食。
桂枝汤的腹证:汤本求真说:“按他的经验,芍药、甘草、大枣,必诊得肌肉之痉挛,而就中成游离状态之腹直肌最能明确触知之。”
药证
桂枝、肉桂:《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山谷。
释:味辛,性温。可以治疗咳嗽气喘、气机郁结、咽喉肿痛、风湿痹痛、关节冷痛,阳气虚弱、气化不利等证。
药典:桂枝: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可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等。
肉桂:味辛、甘,性大热。归肾、脾、心、膀胱。可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用于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痛经、经闭等。
张仲景在桂枝的用法后注明“去皮”。《神农本草经》在《伤寒杂病论》之前,所载为牡桂,用药部位是去除外层的粗皮,即所谓木栓层。唐代诸本草记载,肉桂与桂枝都是同一种药,都是用枝皮。宋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明确指出:仲景之桂枝,取枝上皮也。近代(清代始)所用桂枝则为肉桂的嫩枝条。现代药理学证实,肉桂、桂枝,均含有相同有效成分,只是二者所含挥发油多少有别,桂枝所含挥发油成分而力弱,肉桂所含挥发油成分多而力强。
药物如图:
上图为桂枝
上图为肉桂
仲景用桂枝:最大剂量6两,最少6铢,一般常用量为3两。4-6两多用来治疗虚寒或寒饮证;5两治疗心悸动、奔豚气;3-4两治疗腹痛或身痛、太阳中风;2两多配伍麻*治疗身体痛、无汗而喘等。
芍药:《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生川谷及丘陵。
释:芍药味苦性平。治疗邪气所致的腹痛、身体痹痛,破散腹部积块、癥瘕积聚,可缓急止痛、通利小便、增益气力。
药典: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可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用于血虚萎*,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痛,头目眩晕等。
赤芍:味苦,性微寒。可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热入营血,温*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闭经痛经,癥瘕腹痛,跌打损伤,臃肿疮疡。
芍药在古代并无赤芍之分,也无家种、野生之别。赤白芍为同一基原,在不同地区栽种,花的颜色有所变异。古人通过花的颜色辨别赤白芍,李时珍沿袭了古人的说法。苏颂在《本草图经》指出:“张仲景治伤寒多用芍药,以其主寒热,利小便也。”故《伤寒杂病论》中的芍药很大可能只是赤芍。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赤白芍有相同的化学成分,而赤芍有效成分含量高于白芍,在治疗冠心病上疗效优于白芍。
上图为白芍
上图为赤芍
张仲景应用芍药最大剂量(4-6两)以治疗腹痛为主;若配合附子、*芩、桂枝、*芪,则2-3两;最小剂量5分,鳖甲煎丸。
甘草:《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久服轻身延年。生川谷。
释:甘草味甘,性平。可以治疗五脏六腑的各种寒热邪气,能补气力,可以治疗利器所伤后的疮*。
药典: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脾、肺、胃经。可补脾益气,清热解*,祛痰止咳,缓解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缓和药物*性、烈性。
炙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等。
上图为生甘草
上图为炙甘草
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可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
仲景生姜用量最大的方剂为当归生姜羊肉汤,以健脾散寒理虚;最小剂量为排脓汤。用于呕吐虚寒用量在5两至半斤,健脾理虚用量多为3两;腹痛或*疸小于2两。发散风寒用姜片,止呕用姜汁或煨姜。
大枣:《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肋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叶覆麻*,能令出汗。生平泽。
释:大枣味甘性平。可治疗胸腹中的邪气,补养五脏六腑,通行十二经,补养胃气,通达九窍(头部七窍及前后二阴),补气生津,治疗人体中气不足,安神定志,治疗四肢不举,和解百药*性。
药典: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心经。可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实少,乏力便溏,妇人脏燥。
仲景用大枣最大剂量为30枚,如炙甘草汤,当归四逆汤用25枚,小剂量为4枚,最常用量为12枚。
临床应用
桂枝汤有良好的解热作用,临床常用来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可治疗流感、感冒、肺炎、糖尿病并发神经痛、多发性动脉炎、寒冷性多形性红斑、皮肤病、男性生殖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后遗症、小儿多动症、荨麻疹、变应性皮炎、肠易激综合征、小儿厌食症、更年期综合征、痛风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阑尾炎、心律失常、慢性肾衰等。
实验研究
桂枝汤具有对体温的双向调节作用、对汗腺的双向调节作用、对肠胃的双向调节作用、抗菌及抗炎的作用、抗病*的作用、镇痛及镇静作用、能增加心肌血流量、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增强对环境不利因素的应激能力等作用。
医案演练
岳美中医案:张某某,女,15岁。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40℃,多方治疗无效,且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舌淡苔*,发热恶风,脉见浮缓,时有汗出,诊为中风证未罢,营卫失和,用桂枝汤三剂,如法服用而痊愈。
按:发热,脉浮辨病性为阳;渴不多饮,二便自调,无里实热证,且脉浮缓,辨病位在表;舌质淡,脉浮缓辨病机为营虚卫强;发热恶风,时有汗出,辨方证为太阳中风桂枝汤证。
附:
上图左为一两等于3克换算下来的桂枝汤原方;右为现代煎熬方法熬出来的桂枝汤效果
上图上为一两15克换算的原剂量桂枝汤原方;下为原煎煮方法熬出的汤药。
桂枝汤口服味道较甜。
桂枝汤针灸处方
风府、凤池、合谷、外关
取风府治恶风、项强;风池治头痛、恶心;外关治鼻鸣干呕、发热恶风;合谷治鼻鸣、发热、头痛。
刺法:风府直刺1.5寸,施捻转补法,行手法1分钟;风池向对侧眼角斜刺1.5寸,施捻转泻法1分钟;外关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1分钟;合谷直刺1寸,施捻转泻法1分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