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蔡云的《吴觎》诗:“蒲蓬卵蒜挂床前,芷术香芸地下燃。还怕夜来眠不稳,碧纱帐外点蚊烟。”
点蚊烟也是乌镇人过端午的一种特殊习俗,也称“打闷烟”或“打蚊烟”,在端午节这天中午,人们在堂屋内点起炭火盆,将从野外采来的艾蒿、蚊子草(花形似蚊)等放入炭火盆,使其生出袅袅浓烟,散发出呛人的烟味,据说打过蚊烟之后,人夏蚊子就少了。
镇上人“打蚊烟”则加人了蒜皮、苍术、白芷、鳖甲、芸香等药用植物。在乡村,有小孩的人家会利用“打蚊烟”的时候“煨鸭蛋”给小孩吃,取一只青壳鸭蛋,于一端敲出一个孔,再捉一只小蜘蛛塞进孔内,用纸把洞口封好后,放进炭火盆煨烧,待鸭蛋煨熟之后,取出蜘蛛尸体,让小孩吃蛋。
据说端午吃煨蛋可以除湿气、祛*素,夏天还不会生痱子和疥疮。与乌镇一塘(白马塘)之隔的石门人丰子恺先生在《端阳忆旧》一文中回忆说:“我幼时,即四十余年前,我乡端午节过得很隆重……我的母亲呢,忙于‘打蚊烟’和捉蜘蛛……买许多鸡蛋来,在每个的顶上敲一个小洞,放进一只蜘蛛去,用纸把洞封好,把蛋放在打蚊烟的火炉里煨。煨熟了,打开蛋来,取去蜘蛛的尸体,把蛋给孩子们吃……”
端午节吃“五*”,这“五*”的内容各地不尽相同,乌镇人的“五*”是:雄*酒、*鳝、*鱼、*瓜、咸蛋*。其中雄*酒是必不可少的,在古代,水乡乌镇地属湿热气候,草木繁盛,沼泽遍布,端午一到,蛇虫百脚(蜈蚣)岀洞了,而雄*正是古人对付蛇虫的绝佳良药,雄*酒能驱解百*,而且威力无比。现代人已知雄*有*性,就不再喝雄*酒了。
人们之所以要食“五*”,有一种观点认为,“五*”能克“五*”,以前的人们在端午这天,会用纸剪“五*”图像贴于门或窗上,“五*”是指*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人们还把“五*”图像贴在墙上,是表示要把这“五*”钉死在墙上。认为这样做了,“五*”就不会岀来为害了。
还有一种习俗就是以*攻*,比如吃蜘蛛蛋、吃癞蛤蟆(蟾蜍)、吃蛇肉等都属此意。清《吴越风土录》记载:“端午日,药市收癞蛤蟆,刺取其沫,谓之‘蟾酥’,为修合丹丸之用。”民间俗信蟾蜍为疮科圣药。蟾蜍有*,而中医讲究“以*攻*”,蟾蜍自然成为中药之一种,可见旧时嘉兴端午即有蟾蜍人药之说。
在乌镇乡村,每当端午节到来之际,给家中小孩戴虎头帽、穿虎头鞋,这种虎头帽用色布制成,一般做成圆箍形(即只有帽沿,没有帽顶),帽的正前面用五颜六色的布线缝成老虎面形,虎眼圆瞪,虎须上翘,虎额上书以“王”字,形象逼真,有些虎头帽还在帽沿四周用彩线绣上“五*”图像,寓意以虎克瘟降魔。认为小孩戴虎头帽、穿虎头鞋,就可以防止“五*”的侵害。尽管这些习俗有着或多或少迷信的成分,但不能否认它是古代人民在艰苦环境中积累的生活经验。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唯有端午节的别称最多:端五、重五、重午、端阳、天中节、浴兰节、蒲节、女儿节、娃娃节、五月节等等,在两千多年的传承过程中,无论是从名称、内容还是到象征意义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不管怎样变化,端午节的本源是质朴而纯粹的。江南的气候恰好在端午前后由冷变热(湿热),为了让生命更能适应温度、湿度的骤然变化,抵御自然界邪*之物的侵袭,端午习俗便应时应地而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习俗所承载的内容、形式越来越多,文化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