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的疾病防治
由于池塘环境、水质、饲料及放养鳖种本身的状况,在养殖鳖的各个阶段均会产生鳖病。随着中国“养鳖热”的兴起,鳖的病害有增加及蔓延的趋势。当前发现的鳖病主要有下列几种。
出血病
由气单胞杆菌引起。症状为全身炎症显著,腹部充血发红,口、鼻、肠管出血。病鳖呆滞,摄食减少。
防治方法:使用抗菌类药物,磺胺0.2克/公斤体重,混入饲料中喂,饲料要少喂些,使病鳖吃光,以达到治疗效果。或用土霉素7.5克/公斤体重混入饲料中投喂。也可使用其他抗菌类药物。
毛霉病(白斑病)
由霉菌寄生全身引起。症状为鳖甲、四肢、裙边、颈部均寄生霉菌,出现白斑,使表皮坏死,产生溃烂。该病主要危害3月龄以内的稚鳖,死亡率很高。成鳖患此病后死亡较少,但影响正常生长。进行病鳖检查时,把整个鳖浸入清水中,鳖甲上如有白斑,即为此病。
防治方法:主要从预防做起,池塘中要施肥,保持一定肥度,抑制霉菌发生,在各项操作时要细心,避免鳖体受伤。池中要建造晒台,使鳖经常晒背,可有效地防止霉菌的寄生。发现病鳖后,用磺胺软膏涂擦患处,或用10毫克/升漂白粉溶液浸洗3~5小时。同时,全池泼洒1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2次(每天或隔天一次)。
水霉病
鳖由真菌引起,一年四季皆可发生。
防治方法:
(1)病鳖池用毫克/升福尔马林或2毫克/升的孔雀石绿溶液消*。
(2)病鳖用毫克/升孔雀石绿溶液浸洗15分钟。
(3)在饲料中拌喂抗菌素及磺胺类药物。
红脖子病
由病*引起。颈部发红、充血、肿大,死亡率很高。
治疗方法:
(1)肌肉注射金霉素、氯霉素等药物,用量为15万单位/公斤体重,注射部位在鳖的后腿基部与腹板之间,约1.5厘米深。
(2)土法免疫疫苗(同草鱼),用病鳖的肝、脾制成疫苗,注射剂量为毫升/公斤体重。
腹甲红肿病(红底板病)
由鳖与池底或鳖之间摩擦及水质恶化引起。
防治方法:
(1)防止高密度的暂养和堆压装运。
(2)用1毫克/升孔雀石绿溶液浸洗或搽涂。
(3)注射15万单位/公斤体重的抗生素。
穿孔病
裙边和腹甲处出现疮疤,充血、穿孔。
防治方法:
(1)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片。
(2)用漂白粉药浴。
鳃腺炎病
鳖全身浮肿,口鼻出血,肠内充满凝固血块。
防治方法:
(1)发现病鳖后将其捞出隔离饲养,以防蔓延。
(2)池水用mg/L漂白粉溶液彻底消*。
鳖寄生虫病
鳖体上可寄生蛭、螨、原生动物、吸虫、棘头虫等多种虫害,引起皮肤、内脏出血及肠穿孔等。
防治方法:体表寄生虫可用8毫克/升硫酸铜溶液,或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洗30分钟即可。
饲料性疾病
由于鳖食用不洁饲料引起。鳖全身浮肿或极度消瘦,裙边发硬、无光泽。
防治方法:不用变质饲料,添加维生素E。最好是使用鳗鱼饲料。
水质恶化引起的病
由于水质恶化,引起鳖四肢、腹部明显出血、溃疡、红肿、裙边消失。
防治方法:将池水全部更换,10天左右会变好。
冬眠期的死亡
与细菌性疾病相同。
防治方法:冬季放鳖时对池子用mg/L漂白粉溶液消*,放干水,日晒,改良池底泥沙。
腐皮病
症状与病原
腐皮病的发生是由于鳖的相互搏斗撕咬受伤后细
菌感染所致。外部症状主要表现为鳖的四肢、颈部、尾部
及甲壳边缘部的皮肤糜烂,皮肤组织变白或变*,不久
坏死,产生溃疡甚至骨骼外露,爪脱落。此病常年发生,
于春季流行,有时与疖疮病并发,危害严重。在高密度囤
养池,并发症死亡率可高达20%。腐皮病的病原菌以产
气单胞菌为主。
创建于年的浙江中得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是浙江省生态甲鱼全产业链经营的科技型企业。集团下设七家子公司,分别从事甲鱼苗种、饲料、养殖、贸易、保健食品生产销售,经营涵盖甲鱼科技开发、甲鱼种苗选育改良、甲鱼饲料、甲鱼养殖、甲鱼精深加工,现已形成甲鱼全产业链的经营格局。